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
页 |
ABSTRACT | 第3-10
页 |
1 绪论 | 第10-23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
页 |
·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1-12
页 |
· 研究拟分析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12-14
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3
页 |
· 研究的关注点 | 第13-14
页 |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7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22
页 |
· 研究对象选择 | 第17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22
页 |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3
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厘清 | 第23-32
页 |
· 社区与乡村社区 | 第23-25
页 |
· 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发展 | 第25-26
页 |
· 聚落与古村落 | 第26-29
页 |
· 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古村落旅游 | 第29-32
页 |
3中国古村落旅游开发相关文献综述 | 第32-42
页 |
· 旅游开发与乡村社区发展 | 第32-34
页 |
· 我国的古村落旅游开发 | 第34-36
页 |
· 旅游开发中的社区介入(INVOLVEMENT ) | 第36-42
页 |
· 社区介入旅游开发的缘起 | 第36-37
页 |
· 社区介入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 | 第37-39
页 |
· 社区介入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程度 | 第39-42
页 |
4 中国古村落旅游典型开发模式的实证案例研究 | 第42-61
页 |
· 案例研究背景简介 | 第42-45
页 |
· 皖南地区历史文化背景与景观资源 | 第42
页 |
· 西递村与宏村的基本概况 | 第42-45
页 |
· 基于内源式发展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以西递村为例 | 第45-50
页 |
· 实证案例分析:皖南西递村的旅游开发 | 第45-48
页 |
· “内源式”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评价 | 第48-49
页 |
· “内源式”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局限性分析 | 第49-50
页 |
· 基于外源式发展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以宏村为例 | 第50-59
页 |
· 实证案例分析:皖南宏村的旅游开发 | 第50-57
页 |
· “外源式”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评价 | 第57-58
页 |
· “外源式”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局限性分析 | 第58-59
页 |
· 基于“公社化”形态的中国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比较 | 第59-61
页 |
5 中国古村落旅游的“公社化”开发——一种新的概念化模式归纳 | 第61-74
页 |
· 中国古村落旅游“公社化”开发的概念模式的提出 | 第61-64
页 |
· 中国古村落旅游“公社化”开发模式的法理依据—旅游经营权 | 第64-66
页 |
· 中国古村落旅游“公社化”开发模式的成因分析 | 第66-70
页 |
· 制度结构层面 | 第66-68
页 |
· 经济发展层面 | 第68-69
页 |
· 社会文化层面 | 第69-70
页 |
· 现实可操作性 | 第70
页 |
· 中国古村落旅游“公社化”开发模式评价 | 第70-72
页 |
· 小结 | 第72-74
页 |
6 古村落旅游开发权力关系演进模型构建 | 第74-92
页 |
· 中国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 | 第74-80
页 |
·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与理论 | 第74-75
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外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75-76
页 |
· 一种新的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定位方法 | 第76-80
页 |
· 对中国古村落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的重新审视与界定 | 第80
页 |
· 古村落旅游开发关键利益主体间权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 第80-88
页 |
· 古村落旅游关键利益主体在不同经营模式下的权力体现 | 第80-87
页 |
· 古村落旅游“公社化”开发模式下的权力关系演进模型构建 | 第87-88
页 |
· 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多层次递进式发展概念 | 第88-92
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2-96
页 |
· 研究结论 | 第92-94
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94-95
页 |
· 研究展望 | 第95-96
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
页 |
附录1 | 第105-107
页 |
附录2 | 第107-108
页 |
附录3 | 第108-109
页 |
附录4 | 第109-121
页 |
致谢 | 第12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