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17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0
页 |
· 外来入侵种概念及我国外来入侵现状 | 第17-19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
页 |
· 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的概念 | 第17-18
页 |
· 我国境内外来植物入侵现状 | 第18-19
页 |
· 外来入侵种研究概况 | 第19-24
页 |
· 外来入侵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 | 第19-20
页 |
· 化感作用 | 第20-21
页 |
· 光合生理 | 第21-22
页 |
· 根系形态 | 第22-24
页 |
· 小飞蓬以及近缘种研究概况 | 第24-28
页 |
· 我国境内白酒草属植物概况 | 第24
页 |
· 小飞蓬研究概况 | 第24-28
页 |
· 小飞蓬形态学特征 | 第24-25
页 |
· 小飞蓬的分布以及危害情况 | 第25-26
页 |
· 小飞蓬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6-28
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30
页 |
第二章 小飞蓬种子生物学研究 | 第30-36
页 |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0-31
页 |
· 种子的采集和储存 | 第30
页 |
· 种子千粒重、单个植株种子产量 | 第30
页 |
· 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
页 |
· 种子萌发实验 | 第30
页 |
·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
页 |
· 不同 P H 值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
页 |
· 不同盐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
页 |
· 数据分析 | 第31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
页 |
· 种子千粒重、单个植株种子产量 | 第31-32
页 |
· 不同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34
页 |
· 种子萌发实验 | 第32
页 |
·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33
页 |
· 不同pH 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3
页 |
· 不同盐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3-34
页 |
· 讨论 | 第34-36
页 |
第三章 小飞蓬化感作用研究 | 第36-4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
页 |
· 供试材料 | 第36
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
页 |
· 提取液的制备及化感活性的生物测定 | 第36
页 |
· 化感物质 G C - M S 分析 | 第36-37
页 |
· 材料处理 | 第36
页 |
·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36-37
页 |
·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7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
页 |
· 小飞蓬水提取液对作物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37-38
页 |
· 小飞蓬水提取液对作物种子根长的影响 | 第38-39
页 |
· 小飞蓬水提取液对作物种子苗高的影响 | 第39-40
页 |
· 小飞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主要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 第40-42
页 |
· 讨论 | 第42-44
页 |
第四章 小飞蓬地下部分可塑性研究 | 第44-54
页 |
· 材料采集与测定方法 | 第44-45
页 |
· 小飞蓬地下部分形态指标季节动态 | 第44
页 |
· 小飞蓬地上部分株高对其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44
页 |
· 小飞蓬种群密度对其地上部分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44-45
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
页 |
· 小飞蓬地下部分形态参数季节动态 | 第45-47
页 |
· 株高对根系的影响 | 第47-48
页 |
· 种群密度与小飞蓬地上部分形态参数的关系 | 第48-49
页 |
· 种群密度与小飞蓬地下部分形态参数的关系 | 第49-51
页 |
· 讨论 | 第51-54
页 |
第五章 小飞蓬与其他草本植物生态分布的比较 | 第54-65
页 |
· 研究区域和调查方法 | 第54
页 |
· 自然概况 | 第54
页 |
· 调查方法 | 第54
页 |
· 数据处理 | 第54-56
页 |
· 生态位宽度的计算 | 第54-55
页 |
· 生态位重叠值的计算 | 第55
页 |
· 小飞蓬及其伴生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统计分析 | 第55-56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
页 |
· 小飞蓬及其伴生杂草在498 个样地中的总生态重要值分析 | 第56-57
页 |
· 小飞蓬及其他植物的生态位宽度比较 | 第57-58
页 |
· 小飞蓬与主要伴生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值分析 | 第58-59
页 |
· 小飞蓬及其主要伴生杂草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59-63
页 |
· 讨论 | 第63-65
页 |
第六章 小飞蓬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 第65-75
页 |
· 研究方法 | 第65-67
页 |
· 数据来源 | 第65
页 |
· 统计方法 | 第65-67
页 |
· 外来入侵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65-66
页 |
· 影响外来入侵种空间分布和丰富度的环境因素 | 第66-67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
页 |
· 小飞蓬与其他外来入侵种分布频率的比较 | 第67
页 |
· 我国境内入侵植物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其小飞蓬的分布特点 | 第67-69
页 |
· 影响小飞蓬等外来入侵种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 | 第69-72
页 |
· 讨论 | 第72-75
页 |
致谢 | 第75-76
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
页 |
附表 1 用于地理分布格局分析的 74 个地理单位的环境因子数据 | 第85-87
页 |
附表 2 74 个地理单位出现的 282 种外来入侵性植物名录 | 第87-91
页 |
附表 3 498 个样地中出现的 421 种草本被子植物名录 | 第91-96
页 |
附表 4 498 个样地位置及其环境特点 | 第96-102
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