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水体氮污染的来源、危害及现状 | 第13-16页 |
1.1.1 水体氮污染的来源 | 第13页 |
1.1.2 水体氮污染的危害 | 第13-15页 |
1.1.3 水体氮污染的现状 | 第15-16页 |
1.2 脱氮处理技术 | 第16-19页 |
1.2.1 物化法脱氮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1.2.2 生物法脱氮处理技术 | 第17-19页 |
1.3 铁离子与铜离子对生物脱氮作用的影响 | 第19-23页 |
1.3.1 水体受铁离子与铜离子污染的来源 | 第19-20页 |
1.3.2 铁离子与铜离子对生物脱氮菌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3-25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3章 耐冷亚硝酸盐型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分离及鉴定 | 第25-3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1 样品来源 | 第25页 |
3.1.2 培养基 | 第25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25-2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3.2.1 耐冷亚硝酸盐型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 第26-27页 |
3.2.2 耐冷亚硝酸盐型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 | 第27页 |
3.2.3 形态学观察 | 第27页 |
3.2.4 特异性磷脂脂肪酸检测 | 第27页 |
3.2.5 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3.2.6 测定方法 | 第28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3.3.1 耐冷亚硝酸盐型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分离和筛选 | 第28-29页 |
3.3.2 菌株D51的形态学特征 | 第29-30页 |
3.3.3 菌株D51特异性磷脂脂肪酸检测 | 第30页 |
3.3.4 菌株D5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3.4 讨论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菌株Arthrobacter nicotianae D51脱氮特性研究 | 第33-4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4.1.1 试验菌株 | 第33页 |
4.1.2 培养基 | 第33页 |
4.1.3 试验仪器 | 第3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4.2.1 菌株D51对不同氮源的去除效果 | 第33页 |
4.2.2 气体产物N_2O的检测 | 第33-34页 |
4.2.3 菌株D51对混合氮源的去除效果 | 第34页 |
4.2.4 测定方法 | 第34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4.3.1 菌株D51对不同氮源的去除效果 | 第34-37页 |
4.3.2 反硝化产物N_2O含量分析 | 第37页 |
4.3.3 菌株D51对混合氮源的去除效果 | 第37-39页 |
4.4 讨论 | 第39-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Fe~(3+)对Arthrobacter nicotianae D51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3-49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5.1.1 试验菌株 | 第43页 |
5.1.2 培养基 | 第43页 |
5.1.3 试验仪器 | 第4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5.2.1 Fe~(3+)对菌株D51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3页 |
5.2.2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5.3.1 氨氮为氮源时Fe~(3+)对菌株D51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3-44页 |
5.3.2 硝态氮为氮源时Fe~(3+)对菌株D51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3 亚硝态氮为氮源时Fe~(3+)对菌株D51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 讨论 | 第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6章 Cu~(2+)对Arthrobacter nicotianae D51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9-53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6.1.1 试验菌株 | 第49页 |
6.1.2 培养基 | 第49页 |
6.1.3 试验仪器 | 第49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6.2.1 Cu~(2+)对菌株D51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9页 |
6.2.2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6.3.1 氨氮为氮源时Cu~(2+)对菌株D51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9-50页 |
6.3.2 硝态氮为氮源时Cu~(2+)对菌株D51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50-51页 |
6.3.3 亚硝态氮为氮源时Cu~(2+)对菌株D51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51-52页 |
6.4 讨论 | 第5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3-55页 |
7.1 结论 | 第53-54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54页 |
7.3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