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概述 | 第23-29页 |
2.1 乡风文明建设理论构架 | 第23-26页 |
2.1.1 乡风文明的内涵 | 第23页 |
2.1.2 乡风文明的特点 | 第23-24页 |
2.1.3 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 | 第24-25页 |
2.1.4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2.2 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发展空间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 | 第29-35页 |
3.1 政治文明信仰意识形态淡薄 | 第29-30页 |
3.1.1 政治宣传力度不足,农民政治信仰欠缺 | 第29页 |
3.1.2 农村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3.2 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欠缺 | 第30-31页 |
3.2.1 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第30页 |
3.2.2 新兴产业规模化不足,缺少资源供给和创新 | 第30-31页 |
3.3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水平不高 | 第31-33页 |
3.3.1 民间工艺品流失严重,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 第31-32页 |
3.3.2 精神文明知行背离,科学文化水平落后 | 第32页 |
3.3.3 文化氛围缺失,文化资源利用不合理 | 第32-33页 |
3.4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严重不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成因 | 第35-43页 |
4.1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 第35-36页 |
4.1.1 农村官风不正,民主氛围不浓 | 第35页 |
4.1.2 村干部权责不清,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 第35-36页 |
4.1.3 国家法律普及不够,缺少法律咨询平台 | 第36页 |
4.2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36-37页 |
4.2.1 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 | 第36-37页 |
4.2.2 农民自主创业能力较弱,创业平台搭建尚不成熟 | 第37页 |
4.3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 第37-39页 |
4.3.1 民俗风情传承后继无人,民俗文化创新理念缺失 | 第37-38页 |
4.3.2 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管理,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 | 第38页 |
4.3.3 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文化传播载体不灵活 | 第38-39页 |
4.4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9-40页 |
4.4.1 社会环境导致生态恶劣,环境监管力度不够 | 第39-40页 |
4.4.2 生态环保科技工程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 第40页 |
4.5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原因 | 第40-43页 |
4.5.1 村民生活习惯不健康,社会行为模式不和谐 | 第40-41页 |
4.5.2 空巢和老龄化现象严重,乡风建设缺少生力军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 | 第43-57页 |
5.1 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对策 | 第43-46页 |
5.1.1 从严治党整治官风,积极营造农村民主氛围 | 第43页 |
5.1.2 加强村干部的文化素养,明确村干部的管理职能 | 第43-44页 |
5.1.3 提供政治文化活动平台,提高农民的政治信仰度 | 第44页 |
5.1.4 加强法治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 第44-45页 |
5.1.5 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体制 | 第45-46页 |
5.2 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对策 | 第46-48页 |
5.2.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46-47页 |
5.2.2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优良的创业服务平台 | 第47-48页 |
5.3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对策 | 第48-51页 |
5.3.1 尊重民间技艺传人,修复和创新民俗文化 | 第48页 |
5.3.2 推进平等优质教育改革,培育道德先行和求知精神 | 第48-49页 |
5.3.3 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第49-50页 |
5.3.4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灵活应用农村文化传播载体 | 第50-51页 |
5.4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对策 | 第51-53页 |
5.4.1 调整生态保护战略,完善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 第51-52页 |
5.4.2 科学治理生态环境,加强新能源建设 | 第52-53页 |
5.4.3 树立生态保护理念,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 第53页 |
5.5 新农村社会风尚方面的建设对策 | 第53-57页 |
5.5.1 扭转不良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53-54页 |
5.5.2 合理利用“逆城市化”现象,建立特色文明示范基地 | 第54-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