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等离子体概述 | 第13-14页 | 1.1.1 等离子体定义 | 第13页 | 1.1.2 等离子体性质 | 第13页 | 1.1.3 等离子体分类 | 第13-14页 | 1.2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 | 第14-16页 | 1.2.1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的产生 | 第14-15页 | 1.2.2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产生的特点 | 第15页 | 1.2.3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产生化学效应的机理 | 第15-16页 | 1.3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的非法拉第效应 | 第16页 | 1.4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的应用 | 第16-22页 | 1.4.1 在高分子材料聚合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2 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4.3 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4 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处理制备铁基表面超疏水材料 | 第24-32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5页 | 2.2.2 铁片的预处理 | 第25页 | 2.2.3 等离子体活化铁基底 | 第25页 | 2.2.4 铁基底超疏水材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3.1 超疏水表面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3.1.1 放电电压 | 第26页 | 2.3.1.2 放电时间 | 第26页 | 2.3.1.3 Na_2SO_4浓度 | 第26-27页 | 2.3.1.4 硬脂酸乙醇溶液浓度 | 第27页 | 2.3.2 表面浸润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8-29页 | 2.3.4 红外光谱表征 | 第29页 | 2.3.5 铁基底上超疏水表面的微观结构29 | 第29-30页 | 2.3.6 铁基超疏水表面的黏附性和稳定性 | 第30-31页 | 2.4 结论 | 第31-32页 | 3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引发制备苯乙烯/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及其性能研究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33页 | 3.2.2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 第33页 | 3.2.3 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3.1 影响树脂吸收量的因素 | 第34-37页 | 3.3.1.1 放电电压对树脂吸收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1.2 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收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1.3 水油比对树脂吸收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3.1.4 交联剂对树脂吸收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树脂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7页 | 3.3.3 树脂的形貌分析 | 第37-38页 | 3.3.4 热稳定性 | 第38-39页 | 3.3.5 吸收速率和吸收动力学 | 第39-41页 | 3.4 结论 | 第41-42页 | 4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引发制备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及其性能研究 | 第42-51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43页 | 4.2.2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 第43页 | 4.2.3 树脂的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3.1 树脂的合成条件对吸收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4.3.1.1 放电电压和放电时间对树脂吸收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1.2 交联剂的量对树脂吸收量的影响 | 第45页 | 4.3.1.3 单体比例对树脂吸收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树脂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47页 | 4.3.3 树脂的形貌分析 | 第47页 | 4.3.4 树脂的热稳定性 | 第47-48页 | 4.3.5 吸收速率和吸收动力学61 | 第48-49页 | 4.3.6 保油率 | 第49-50页 | 4.4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