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质谱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1.1.2 等离子体技术 | 第13-14页 |
1.2 常压质谱离子化源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常压离子化源的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2.1 基于ESI的常压离子化技术 | 第17-21页 |
2.1.1 解析电喷雾离子化(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DESI) | 第17-18页 |
2.1.2 电喷雾萃取离子化(Desoption Sampling 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EESI) | 第18-19页 |
2.1.3 电喷雾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Electrospray-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ELDI) | 第19-20页 |
2.1.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喷雾离子化(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LDESI) | 第20-21页 |
2.1.5 激光烧蚀电喷雾离子化(Laser Ablation-electrospray Ionization,LAESI) | 第21页 |
2.1.6 解吸声速喷雾离子化(Desorption Sonic Spray Ionization,DeSSI) | 第21页 |
2.2 基于APCI的常压离子化技术 | 第21-26页 |
2.2.1 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离子化(Surface Desorption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SDAPCI) | 第21-22页 |
2.2.2 常压固体分析探针离子化(Atmospheric Pressure Solids Analysis Probe,ASAP) | 第22页 |
2.2.3 介质阻挡放电离子化(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Ionization,DBDI) | 第22-23页 |
2.2.4 直接实时离子化(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DART) | 第23-24页 |
2.2.5 低温等离子体探针离子化(Low-Temperature Plasma Probe,LTP) | 第24-25页 |
2.2.6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解吸离子化 ( Microwave-Induced Plasma Desorption/Ionization Source, MIPDI)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等离子体射流辅助喷雾离子化源(PSI)的研制 | 第26-30页 |
3.1 等离子体喷射流辅助喷雾离子化源的结构 | 第26-27页 |
3.2 等离子体喷射流辅助喷雾离子化源离子化机理推断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大气压飞行时间质谱仪的搭建 | 第30-60页 |
4.1 飞行时间质谱仪的简介 | 第30-32页 |
4.1.1 飞行时间质谱仪在国外的发展 | 第30-31页 |
4.1.2 飞行时间质谱仪在国内的发展 | 第31-32页 |
4.2 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的原理 | 第32-37页 |
4.2.1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4.2.2 直线式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 | 第33-35页 |
4.2.4 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 | 第35页 |
4.2.5 垂直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 | 第35-37页 |
4.3 仪器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 第37-48页 |
4.3.1 仪器分辨率 | 第37-45页 |
4.3.2 分析器灵敏度 | 第45-47页 |
4.3.3 质量精度及校准 | 第47-48页 |
4.4 大气压飞行时间质谱仪的搭建 | 第48-60页 |
4.4.1 大气压质谱仪器的总体结构 | 第48-50页 |
4.4.2 仪器部件清洗 | 第50页 |
4.4.3 仪器传输部分的装配 | 第50-55页 |
4.4.4 质量分析器装配 | 第55-60页 |
第五章 离子化源与飞行时间质谱仪的联用及基础应用研究 | 第60-75页 |
5.1 离子化源与仪器的联用 | 第60-63页 |
5.1.1 仪器性能调试 | 第60-62页 |
5.1.2 离子化源与质谱仪器的联用 | 第62-63页 |
5.2 等离子体辅助电离源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3-70页 |
5.2.1 放电电极的相对位置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2 放电气体介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3 放电气体流速的选择 | 第65-67页 |
5.2.4 放电电源频率的选择 | 第67-68页 |
5.2.5 放电电源电压的选择 | 第68-70页 |
5.3 等离子体射流辅助电离源(PSI)与ESI电离源性能比较 | 第70-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项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