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ABR+A~2/O处理高氮高磷制药废水的研究与应用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和内容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2页 | 1.2 化学合成制药高氮、高磷废水特征及危害 | 第12-14页 | 1.2.1 化学合成制药废水特点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2 高浓度氮、磷废水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废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3.1 物化脱氮技术 | 第14-16页 | 1.3.2 物化除磷技术 | 第16-18页 | 1.3.3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8-20页 | 1.3.4 生物除磷技术 | 第20-21页 | 1.3.5 生物同时脱氮除磷工艺 | 第21-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内容 | 第23-33页 | 2.1 MAP 工艺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2.1.1 MAP 工艺脱氮除磷原理 | 第23-24页 | 2.1.2 MAP 工艺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2 ABR 原理及运行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2.2.1 ABR 反应原理及特点 | 第25-26页 | 2.2.2 ABR 运行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3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2.3.1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 第28-30页 | 2.3.2 生物脱氮除磷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MAP 实验 | 第33-44页 | 3.1 实验概况 | 第33-34页 | 3.1.1 废水来源 | 第33页 | 3.1.2 废水来源 | 第33-34页 | 3.1.3 实验分析项目、方法、试剂 | 第34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4-36页 | 3.2.1 磷标准曲线绘制 | 第35页 | 3.2.2 氨氮标准曲线绘制 | 第35-36页 | 3.3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3.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3.4.1 镁盐种类比对 MAP 实验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 第37-38页 | 3.4.2 pH 值对 MAP 实验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 第38-39页 | 3.4.3 Mg/N 比对 MAP 实验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 第39-40页 | 3.4.4 N/P 比对 MAP 实验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 第40-41页 | 3.4.5 反应物质浓度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工程概况 | 第44-50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4-46页 | 4.1.1 废水来源 | 第44-45页 | 4.1.2 废水特点 | 第45页 | 4.1.3 废水水量及排放标准 | 第45-46页 | 4.2 工艺流程及说明 | 第46-47页 | 4.2.1 原工艺流程 | 第46页 | 4.2.2 改造后工艺流程 | 第46-47页 | 4.3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 第47-49页 | 4.3.1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 第47-48页 | 4.3.2 主要设备与仪表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工程实际运行与结果分析 | 第50-63页 | 5.1 MAP 工艺 | 第50-53页 | 5.1.1 MAP 工艺实际运行结果 | 第50-52页 | 5.1.2 MAP 工艺实际运行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5.2 ABR 工艺 | 第53-57页 | 5.2.1 ABR 的启动条件 | 第53页 | 5.2.2 ABR 启动运行结果 | 第53-55页 | 5.2.3 ABR 各段效果分析 | 第55-57页 | 5.3 A~2/O 工艺 | 第57-61页 | 5.3.1 A~2/O 的启动及其条件控制 | 第57-58页 | 5.3.2 A~2/O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5.3.3 A~2/O 各段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5.4 经济分析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建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