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 前言 | 第9页 |
·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9-11页 |
·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 第9-10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现状简介 | 第11-19页 |
· 二维层状结构的正极材料 | 第12-14页 |
· 三维框架结构的正极材料 | 第14-16页 |
· 一维隧道结构的正极材料 | 第16-19页 |
· 铁泥的研究与应用 | 第19-20页 |
· LiFePO_4的合成方法 | 第20-22页 |
· 高温固相法 | 第20页 |
· 碳热还原法 | 第20-21页 |
· 微波法 | 第21页 |
· 水热法 | 第21页 |
· 液相共沉淀法 | 第21-22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22页 |
· LiFePO_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 第22-24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3页 |
·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6-27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以铁泥为原料制备 LiFePO_4/C | 第27-29页 |
· 将铁泥以 FePO_4·2H_2O 的形式回收并制备 LiFePO_4/C | 第28页 |
· 将铁泥以 Fe_2O_3的形式回收并制备 LiFePO_4/C | 第28-29页 |
· 电池的组装 | 第29-30页 |
· 材料的表征 | 第30-31页 |
· 热重分析 | 第30页 |
·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 第30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31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 LiFePO_4/C 的电化学表征 | 第31-33页 |
· 充放电测试 | 第31页 |
· 循环伏安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将铁泥以 FePO_4·2H_2O 的形式回收并制备 LiFePO_4/C | 第33-43页 |
· 材料的制备 | 第33页 |
· FePO_4·xH2O 和 LiFePO_4/C 的制备 | 第33页 |
· FePO_4·xH2O 材料的表征 | 第33-36页 |
· 不同 pH 对 FePO4·xH2O 形貌的影响 | 第33-34页 |
· FePO_4·xH_2O 结晶水数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 FePO_4·2H_2O 的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 LiFePO_4/C 的表征 | 第36-41页 |
· LiFePO_4/C 的 XRD 分析 | 第36-37页 |
· LiFePO_4/C 的 SEM 分析 | 第37-38页 |
· 首次充放电曲线 | 第38页 |
· 充放电曲线 | 第38-40页 |
· 循环伏安曲线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将铁泥以 Fe_2O_3的形式回收并制备 LiFePO_4/C | 第43-49页 |
· 材料的制备 | 第43-44页 |
· Fe_2O_3的制备 | 第43页 |
· LiFePO_4/C 的制备 | 第43-44页 |
· 材料的表征 | 第44-48页 |
· Fe_2O_3的组成 | 第44-45页 |
· LiFePO_4/C 的 XRD 分析 | 第45页 |
· LiFePO_4/C 的 SEM、TEM 分析 | 第45-47页 |
· LiFePO_4/C 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以 Fe 粉还原制备 LiFePO_4/C 和 Zn、Mn、W 掺杂制备 LiFePO_4/C | 第49-57页 |
· 使用 Fe 代替蔗糖作为还原剂 | 第49-52页 |
· FePO_4·xH_2O 的制备 | 第49-50页 |
· LiFePO_4/C 的制备 | 第50页 |
· SEM 测试 | 第50-51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 Zn、Mn、W 掺杂制备 LiFePO_4/C | 第52-55页 |
· FePO_4·2H_2O 的制备 | 第53页 |
· LiFePO_4/C 的制备 | 第53页 |
· XRD 测试 | 第53-54页 |
· SEM 测试 | 第54-55页 |
· 充放电测试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