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热带地区应用益气养阴法的理论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一、新加坡地理环境及人群体质特点与气阴两虚证 | 第12-16页 | (一) 环境因素易伤人之气阴 | 第12页 | 1、热带岛国的地域特点 | 第12页 | 2、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 第12页 | (二) 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因素易致气阴消耗 | 第12-14页 | 1、辛辣、高热量的饮食特点 | 第12-13页 | 2、户外活动、夜晚迟寐的生活习惯 | 第13-14页 | (三) 外内因相合形成新加坡人气阴不足的体质特点 | 第14-16页 | 1、环境、饮食是体质形成的外在条件 | 第14-15页 | 2、生活方式、易患温病是体质形成的内在条件 | 第15-16页 | 二、气阴两虚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 第16-19页 | (一) 气阴两虚证的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1、急性热病耗伤气阴 | 第16页 | 2、慢性杂病耗伤气阴 | 第16页 | 3、治疗不当耗伤气阴 | 第16页 | 4、气阴不足体质因素 | 第16页 | 5、自然环境的变迁 | 第16页 | 6、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 气阴两虚证的辨证要点 | 第17-19页 | 1、辨形体 | 第17页 | 2、辨面色 | 第17-18页 | 3、辨发热 | 第18页 | 4、辨咳嗽、咯痰 | 第18页 | 5、辨口渴程度 | 第18页 | 6、辨气短、乏力 | 第18-19页 | 7、辨舌 | 第19页 | 8、辨脉 | 第19页 | 三、益气养阴法的源流回顾 | 第19-25页 | (一) 益气养阴法的起源及发展 | 第19-22页 | 1、秦汉时代—益气养阴法的萌芽 | 第19-20页 | 2、晋唐宋代——益气养阴法初级阶段 | 第20页 | 3、金元时期——益气养阴法渐趋成熟 | 第20页 | 4、明清时期—益气养阴法日臻完善 | 第20-22页 | (二) 生脉散的来源与主要适应病证 | 第22-25页 | 1、生脉散溯本探源 | 第22-23页 | 2、生脉散主要适应病证及病机 | 第23-25页 | 四、益气养阴法临床研究概况 | 第25-31页 | (一) 益气养阴法的临床应用 | 第25-30页 | 1、传染病 | 第25页 | 2、循环系统疾病 | 第25-26页 | 3、呼吸系统 | 第26-27页 | 4、泌尿系统 | 第27页 | 5、消化系统 | 第27-28页 | 6、内分泌系统 | 第28-29页 | 7、肿瘤 | 第29-30页 | (二) 生脉散的临床应用 | 第30-31页 | 1、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 第30-31页 | 2、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 第31页 | 3、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 第31页 | 4、治疗脑血管疾病 | 第31页 | 五、益气养阴法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 第31-34页 | (一) 益气养阴法的作用机制 | 第31-33页 | 1、适应原样作用 | 第31-32页 | 2、对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 第32页 | 3、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 第32页 | 4、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32页 | 5、抗感染作用 | 第32-33页 | 6、解毒、中和内毒素等作用 | 第33页 | (二) 生脉散的作用机制 | 第33-34页 | 1、改善心脑血管功能 | 第33-34页 | 2、促进脏腑器官修复 | 第34页 | 3、防治肿瘤 | 第34页 | 4、抗衰老 | 第34页 | 六、益气养阴法在新加坡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 第34-45页 | (一) 益气养阴法的应用原则 | 第34-39页 | 1、辨证准确,用药精当 | 第34-35页 | 2、分清虚实,灵活配伍 | 第35-38页 | 3、详析成因,确定重点 | 第38-39页 | (二) 益气养阴法的应用要点 | 第39-45页 | 1、补益应注重轻灵 | 第39页 | 2、滋养应分清病位 | 第39-40页 | 3、组方应立足脏腑 | 第40-41页 | 4、早投以防治“未病”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