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源起、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源起 | 第8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 | 第12-24页 | 第一节 台湾社会概况(1957年-1963年) | 第12-16页 | 一、以反共、“反攻”为主的政治理念 | 第12-13页 | 二、奠定“反攻大陆”为主的经济建设 | 第13-15页 | 三、建立在“反攻大陆”之上的军事部署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两岸关系 | 第16-20页 | 一、1954年-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机 | 第16-17页 | 二、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 | 第17-19页 | 三、1961年-1965年第三次台海危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际形势 | 第20-24页 | 一、冷战背景下的国际社会 | 第20-21页 | 二、美国策划“两个中国”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会议中心议题——“反攻复国”的讨论及原因分析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对“反攻复国”议题的讨论 | 第24-27页 | 一、唐纵作党务工作报告,提出策进政治作战 | 第24-25页 | 二、陈诚作政治报告,建议加强“反攻复国”实际行动 | 第25-26页 | 三、彭孟缉作军事报告,强调积极准备反攻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反攻复国”作为大会中心议题的原因 | 第27-33页 | 一、台湾经济开始进入起飞阶段 | 第27页 | 二、蒋介石个人反共理念趋使 | 第27-29页 | 三、对大陆形势的错误估计 | 第29-30页 | 四、利用中苏矛盾 | 第30-31页 | 五、意在拖住美援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成果 | 第33-41页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领导体制变化及其特点 | 第33-35页 | 一、中国国民党领导体制的变化 | 第33页 | 二、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体制变化的特点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决议通过《中国国民党党章修正案》 | 第35-37页 | 一、国民党党员权利变更 | 第35-36页 | 二、国民党代表大会会期修改 | 第36页 | 三、加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 | 第36页 | 四、完善国民党纪律委员会职权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决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现阶段工作纲领案》 | 第37-38页 | 一、形成对“反攻复国”局势的基本认识 | 第37页 | 二、提出“反攻复国”的任务与工作 | 第37-38页 | 三、提出实践要领 | 第38页 | 第四节 决议通过《中国国民党政纲案》 | 第38-39页 | 一、总纲 | 第39页 | 二、建设复兴基地 | 第39页 | 三、毁灭中共政权 | 第39页 | 第五节 筹组“反共建国联盟”,并订立《反共建国共同行动纲领》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中国国民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影响 | 第41-47页 | 第一节 在中国国民党发展史上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一、提升国民党执政能力 | 第41-42页 | 二、为蒋经国接班打下基础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对台湾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一、建设“复兴基地”推动台湾经济建设 | 第43-44页 | 二、促使未来美台经济、军事持续往来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