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符号说明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 我国顶腐病发生现状 | 第13-14页 |
· 玉米顶腐病病原菌 | 第14页 |
· 亚粘团镰孢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亚粘团镰孢霉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 第14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4页 |
· pH 值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4页 |
· 碳源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4-15页 |
·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5页 |
· 不同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5页 |
· 玉米顶腐病综合症状表现 | 第15-16页 |
· 玉米顶腐病的发病规律与病害循环 | 第16页 |
· 玉米顶腐病的发病条件 | 第16页 |
· 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 第16页 |
· 不同的地势条件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 第16页 |
· 不同的栽培条件和田间管理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 第16页 |
· 我国玉米顶腐病近年发生流行趋势 | 第16-17页 |
·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 第16-17页 |
· 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传播途径复杂多样 | 第17页 |
· 病害症状复杂多样、尚未被普及认知 | 第17页 |
· 顶腐病发生规律研究资料缺乏,尚无系统有效的防治措施 | 第17页 |
·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 | 第17-18页 |
· 筛选抗病品种 | 第17页 |
· 适时播种,合理追肥 | 第17页 |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第17-18页 |
· 药剂防治 | 第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 供试的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19-21页 |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 供试玉米品种 | 第19页 |
· 供试试剂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供试药剂 | 第20-21页 |
· 室内平板毒力测定 | 第21页 |
· 药剂拌种温室盆栽对顶腐病控制效果试验 | 第21-22页 |
· 亚粘团镰孢霉对玉米种苗致病机制研究 | 第22页 |
· 毒素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2页 |
· 毒素对玉米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 | 第22页 |
· 大田条件下三种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田间药效调控试验 | 第22-23页 |
· 试验用地概况 | 第22-23页 |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 生理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23-26页 |
· 光合特性的测定(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23页 |
·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 根系活力测定 | 第24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24-25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5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25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 产量测定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7页 |
· 不同药剂处理对亚粘团镰孢霉的毒力测定 | 第26-27页 |
· 不同药剂种子处理对玉米顶腐病温室盆栽防治效果研究 | 第27-28页 |
· 不同浓度粗毒素对玉米胚根、胚芽生长的影响 | 第28-32页 |
· 玉米顶腐病药剂处理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2-40页 |
· 玉米顶腐病对夏玉米光合(特性)速率相关参数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不同药剂处理对顶腐病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 不同药剂处理对顶腐病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 试验药剂对不同生育期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 试验药剂对玉米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 第40-47页 |
· 试验药剂对不同生育期叶片和根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 试验药剂对不同生育期叶片和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试验药剂对不同生育期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试验药剂对玉米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 室内平板毒力测定及药剂拌种对顶腐病控制效果试验 | 第47-48页 |
· 亚粘团镰孢霉对玉米种子致病机制研究 | 第48页 |
· 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夏玉米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与产量的关系 | 第49页 |
· 夏玉米叶片保护酶的作用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 筛选出对亚粘团镰孢霉引起的玉米顶腐病活性较高的杀菌剂 | 第51页 |
· 明确亚粘团镰孢霉作用寄主的最初部位,探明病原菌致病机制 | 第51页 |
· 明确玉米顶腐病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1页 |
· 明确玉米顶腐病对夏玉米叶片保护酶及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