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课堂中“有效对话”的研究--以温岭市太平职高为例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前言 | 第11-19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 对话 | 第13页 | · 对话教学 | 第13-15页 | ·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对话教学 | 第15-16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 国外对对话教学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国内对对话教学的研究 | 第17-19页 | 二、中职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 第19-24页 | (一) 温岭中职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现状 | 第19-21页 | · 墨守成规、按部就班 | 第19-20页 | · 蜻蜒点水,浅尝辄止 | 第20-21页 | · 粗略肤浅,流于形式 | 第21页 | (二) 造成中职英语课堂对话教学低效的原因 | 第21-24页 | · 非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 第21-22页 | · 对话教学情景创设的缺乏 | 第22页 | · 缺乏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22-24页 | 三、研究理论支撑 | 第24-26页 | (一) 社会语言学理论 | 第24页 | (二) 心理语言学理论 | 第24页 | (三) 对话理论 | 第24-26页 | 四、中职英语课堂“有效对话”语境创设策略 | 第26-34页 | (一) 语境的涵义 | 第26页 | (二) 语境设计的策略 | 第26-28页 | · 信息差及填补策略 | 第26-27页 | · 信息转化策略 | 第27页 | · 个人相关策略 | 第27页 | · 师生交际策略 | 第27-28页 | · 第一人称策略 | 第28页 | (三) 语境设计案例及分析 | 第28-34页 | · 导入语境,感受英语 | 第29-30页 | · 提供语境,操练英语 | 第30-31页 | · 开放语境,发展英语 | 第31-34页 | 五、中职英语课堂“有效对话”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34-40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34页 | (二) 功能目标 | 第34页 | (三) 操作流程及案例 | 第34-40页 | · 热身活动 听说玩演唱画TPR(全身反应教学法)活动 | 第34-38页 | · 整合话题 | 第38页 | · 分层训练 | 第38-39页 | · 自主展示(巩固与扩展) | 第39-40页 | 六、中职英语课堂“有效对话”的实施策略 | 第40-45页 | (一) 播放影像,出示对话任务 | 第40-41页 | (二) 设计情境,展开对话表演 | 第41-42页 | · 用真人、实物巧设情景 | 第41页 | · 利用图画等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创设情景 | 第41-42页 | · 自绘简笔画创设情景 | 第42页 | · 运用表情、动作、声音等非语言手段创设情景 | 第42页 | (三) 师生互动,评价对话效果 | 第42-45页 | 七、中职英语课堂“有效对话”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45-49页 | (一) 民主平等的理解关系 | 第45-46页 | (二) 和谐相融的共生关系 | 第46页 | (三) 教学相长的智慧关系 | 第46-49页 | 八、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课堂“有效对话”教学中的实践 | 第49-61页 | (一) 评价前的准备 | 第49-52页 | · 进行起点评价 | 第49-51页 | · 确立评价内容 | 第51页 | · 确定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二) 评价的实施 | 第52-54页 | · 课堂学习评价 | 第52-53页 | · 学习档案袋评价 | 第53-54页 | (三) 评价的实验效果 | 第54页 | · 想学 | 第54页 | · 爱学 | 第54页 | · 善学 | 第54页 | (四) 评价示例 | 第54-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