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保持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意义 | 第11页 |
· 双校区运营对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第11页 |
· 理工科高校环境对其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 安全感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7-18页 |
·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8页 |
· 心理安全感的定义 | 第18-19页 |
· 心理不安全感的定义 | 第19-20页 |
· 心理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表现 | 第20页 |
· 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的来源及结果 | 第20-21页 |
· 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的来源 | 第20-21页 |
· 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的影响结果 | 第21页 |
· 心理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量表 | 第21-22页 |
· 展望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访谈研究 | 第23-28页 |
· 访谈目的 | 第23页 |
· 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23-24页 |
· 研究过程 | 第24页 |
· 访谈结果的资料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 访谈结果的效度分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研究假设 | 第28-39页 |
· 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28-37页 |
· 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概念 | 第29-30页 |
· 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 | 第30-32页 |
· 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产生原因 | 第32-35页 |
· 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应对方式 | 第35-37页 |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问卷设计和调查 | 第39-49页 |
· 问卷设计 | 第39-48页 |
· 初测问卷的形成 | 第39-40页 |
· 初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40-47页 |
· 初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0-41页 |
· 初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41-47页 |
· 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47-48页 |
· 问卷的实施和调查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数据分析结果讨论 | 第49-63页 |
· 心理不安全感表现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49-54页 |
· 性别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 年级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页 |
· 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 学科类型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 所处校区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2页 |
·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2-54页 |
· 学生相对成绩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4页 |
· 心理不安全感原因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54-58页 |
· 性别在心理不安全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 年级在心理不安全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5页 |
· 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不安全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 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不安全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6页 |
· 学生所在校区在心理不安全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6-58页 |
· 学生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心理不安全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8页 |
· 学生相对成绩在心理不安全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8页 |
· 心理不安全感与人际交往的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 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应对方式的分析 | 第59-60页 |
· 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60-61页 |
· 理工科高校学生对维护心理健康的看法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8页 |
· 该论文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 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 | 第64-65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6页 |
·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91页 |
附录一: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个人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附录二: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研究问卷(初测) | 第73-77页 |
附录三: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研究问卷(正式) | 第77-81页 |
附录四:年级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 第81-85页 |
附录五:学生相对成绩在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 第85-87页 |
附录六:年级在心理不安全感产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 第87-90页 |
附录七:学生相对成绩在心理不安全感产生原因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 第90-91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