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轮状病毒感染腹泻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轮状病毒概述 | 第11页 |
· 致病机理 | 第11-12页 |
· 临床症状 | 第12页 |
· 婴儿肠道微生物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 婴儿肠道微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 第12-16页 |
· 婴儿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功能 | 第16-17页 |
·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主要技术简介 | 第17-20页 |
· 16S rRNA 序列分析原理 | 第17-18页 |
·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18页 |
·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第18-20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 粪便样本总 DNA 的提取 | 第22-23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 16SrRNA-V3 区 PCR 及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第23-25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乳酸杆菌属专一片段 PCR 扩增及 DGGE 分析 | 第25-26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双歧杆菌属专一片段 PCR 扩增及 DGGE 分析 | 第26-27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 DGGE 条带测序分析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8页 |
· 调查结果统计 | 第28-29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第29-33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 16S rDNA V3 区 PCR 扩增 | 第29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 第29-33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优势菌群分析 | 第33-36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 DGGE 优势条带的测序分析 | 第33-35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优势菌群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的分析 | 第36-41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的 PCR 扩增 | 第36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的多样性分析 | 第36-39页 |
· RV 病毒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的测序分析 | 第39-40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组成分析 | 第40-41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的分析 | 第41-48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的 PCR 扩增 | 第41-42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的多样性分析 | 第42-45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的测序分析 | 第45-46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组成分析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3页 |
· RV 感染腹泻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 第48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48-49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优势菌群分析 | 第49-50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分析 | 第50-51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多样性分析 | 第50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组成分析 | 第50-51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分析 | 第51-53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多样性分析 | 第51页 |
· RV 感染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属组成分析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