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6-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一)国内学者研究情况 | 第7-9页 |
(二)国外立法情况 | 第9-10页 |
(三)结论 | 第10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概念 | 第12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虚假信息类犯罪....从线下到线上的立法历程 | 第13-14页 |
一、传统的即线下虚假信息类犯罪的立法历程 | 第13页 |
二、网络的即线上虚假信息类犯罪的立法历程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外关于虚假信息类犯罪的法律规定 | 第14-19页 |
一、美英两国关于虚假信息类犯罪的法律规定 | 第14-16页 |
二、德日两国关于虚假信息类犯罪的法律规定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 第19-21页 |
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主体 | 第19-20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主观方面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 第21-23页 |
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客体 | 第21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客观方面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界限 | 第23-30页 |
第一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寻衅滋事罪 | 第23-27页 |
一、网络寻衅滋事行为分析 | 第23-24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寻衅滋事罪的界限分析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 第27-30页 |
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行为分析 | 第27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界限分析 | 第27-30页 |
第四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司法疑难问题及其克服 | 第30-46页 |
第一节 司法疑难问题之一——“编造、传播”行为的认定 | 第30-34页 |
一、“编造、传播”行为在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二、“编造、传播”行为认定问题的克服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司法疑难问题之二——“虚假信息”的认定 | 第34-38页 |
一、“虚假信息”在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二、“虚假信息”认定问题的克服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司法疑难问题之三——“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的认定 | 第38-42页 |
一、“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在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二、“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认定问题的克服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司法疑难问题之四——“社会秩序”的认定 | 第42-46页 |
一、“社会秩序”在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二、“社会秩序”认定问题的克服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