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引言 | 第11-16页 |
·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 第11-12页 |
· 农业机械化的功能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 第12页 |
· 有利于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 第12页 |
· 农业机械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2页 |
·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基础 | 第12-13页 |
·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13页 |
· 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2 技术路线(图 1-1) | 第15-16页 |
2.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 | 第16-30页 |
· 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第16-21页 |
· 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 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述 | 第19-20页 |
·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21-26页 |
·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 第21-23页 |
·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 第23-26页 |
· 影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6-28页 |
· 政府重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动力 | 第26-27页 |
· 农民的需求和经济条件许可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动力 | 第27页 |
· 合理的经济和实用性能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护器 | 第27页 |
· 良好的作业环境和合理的经济效益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助力器 | 第27-28页 |
·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28-30页 |
· 从发展环境看,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己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 第28页 |
· 从技术条件上看,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 第28页 |
· 从市场需求上看,农民对农机化的渴望日益迫切 | 第28页 |
· 从发展机制上看,初步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 第28-30页 |
3.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第30-42页 |
· 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所获得的成果 | 第30-37页 |
· 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管理体系 | 第30-33页 |
· 农机行业效益在不断提高 | 第33页 |
· 农机装备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日益完善 | 第33-34页 |
· 农业机械化的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扩展 | 第34-36页 |
· 农机的社会化服务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 | 第36页 |
·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农机化得到有力迅速发展 | 第36-37页 |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7-39页 |
· 农机装备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37页 |
· 种植模式多样,机械生产效率低 | 第37-38页 |
· 土地规模小,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 第38页 |
· 机械化播种配套技术不完备,制造和研发落后,成果转化慢 | 第38页 |
· 一机多用的研发方式亟待改进 | 第38-39页 |
·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条件 | 第39-42页 |
·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中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 | 第39页 |
· 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渐渐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 第39页 |
·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的各种资金投入 | 第39-40页 |
·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 第40页 |
· 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农民增收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第40页 |
· 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第40-41页 |
· 农机服务的市场化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 第41-42页 |
4.新时期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对策 | 第42-48页 |
·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 第42-44页 |
·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有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 第42-43页 |
· 加大对农机的投入力度,完善补贴政策 | 第43-44页 |
· 构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新体系 | 第44-45页 |
· 加强农业机械产学研合作强度 | 第44页 |
·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 第44-45页 |
·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建造功能完备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 第45-48页 |
· 抓好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第45-46页 |
· 建立健全当前的农机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整体作业的服务水平 | 第46-47页 |
· 加强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促进农机化和谐发展 | 第47-48页 |
5.结论与建议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建议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