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螺旋线行波管的概述 | 第12-14页 |
1.2.1 螺旋线行波管的基本组成结构 | 第12页 |
1.2.2 螺旋线行波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3 螺旋线行波管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3 宽带行波管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8-18GHz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高频特性的研究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螺旋线行波管中的高频特性 | 第17-19页 |
2.2.1 色散特性 | 第17-18页 |
2.2.2 耦合阻抗 | 第18-19页 |
2.2.3 衰减 | 第19页 |
2.3 螺旋线慢波结构的选取 | 第19-22页 |
2.4 高频特性的研究 | 第22-27页 |
2.4.1 螺旋线螺距对高频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2 螺旋线内半径对高频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3 翼片深度对高频特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4 翼片角度度对高频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5 管壳内径对高频特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8-18GHz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注-波互作用仿真模拟 | 第28-41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螺旋线行波管中的返波振荡 | 第28-30页 |
3.2.1 返波振荡产生的原理 | 第28页 |
3.2.2 行波管中的自激振荡 | 第28-29页 |
3.2.3 抑制返波振荡的方法 | 第29-30页 |
3.3 互作用初始参量的确定 | 第30-32页 |
3.3.1 整管模型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2 工作电压 | 第31-32页 |
3.4 螺距以及螺旋线半径渐变的结构设计 | 第32-40页 |
3.4.1 注-波互作用电路的设计 | 第32-33页 |
3.4.2 互作用后的输出结果 | 第33-36页 |
3.4.3 返波振荡的验证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8-18GHz大功率螺旋线行波输能结构的设计 | 第41-55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输能结构的设计 | 第41-43页 |
4.2.1 输能结构的选取 | 第41-42页 |
4.2.2 阻抗变换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4.3 8-18GHz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输能结构的设计 | 第43-54页 |
4.3.1 同轴线与慢波电路仿真设计 | 第44-47页 |
4.3.2 同轴线输入部分阻抗变换仿真设计 | 第47-48页 |
4.3.3 同轴输能窗的仿真设计 | 第48-49页 |
4.3.5 双脊波导输出部分的仿真设计 | 第49-51页 |
4.3.6 双脊波导输能窗的仿真设计 | 第51-53页 |
4.3.7 输能装置与高频结构的仿真计算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8-18GHz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热分析以及热形变分析 | 第51-69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行波管慢波结构的热性能分析 | 第55-58页 |
5.2.1 热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55-56页 |
5.2.2 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5.2.3 接触热阻 | 第57-58页 |
5.3 ANSYS进行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热力分析过程 | 第58-66页 |
5.3.1 预处理 | 第58-60页 |
5.3.2 热载荷以及边界设置 | 第60-63页 |
5.3.3 慢波结构的热力分析 | 第63-64页 |
5.3.4 增加散热片提高慢波结构散热能力 | 第64-66页 |
5.4 形变对高频特性的影响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