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 | 第11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 | 第11-13页 |
(三) 评述 | 第13-14页 |
三 本论文拟创新之处 | 第14页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理论 | 第16-25页 |
一 货币政策的工具 | 第16-18页 |
(一) 公开市场业务 | 第16-17页 |
(二)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17页 |
(三) 再贴现业务 | 第17-18页 |
(四) 其他工具 | 第18页 |
二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第18-21页 |
(一) 货币渠道 | 第18-19页 |
(二) 信贷渠道 | 第19-20页 |
(三)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三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 第21-25页 |
(一) 货币政策有效性含义及衡量标准 | 第21-22页 |
(二)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 | 第25-37页 |
一 我国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传导机制 | 第25-29页 |
(一)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 第25-27页 |
(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7-29页 |
二 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货币政策 | 第29-32页 |
(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政策目标 | 第29页 |
(二) 具体政策 | 第29-30页 |
(三) 效果评价 | 第30-32页 |
三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 | 第32-37页 |
(一)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特点 | 第32-33页 |
(二)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复杂经济环境 | 第33-35页 |
(三)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 第35-36页 |
(四) 货币政策的实施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 第37-47页 |
一 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 第37-39页 |
(一) 通过 GDP 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 第37-38页 |
(二) 通过 CPI 走势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 第38-39页 |
(三) 小结 | 第39页 |
二 影响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 第39-47页 |
(一) 自身因素 | 第39-42页 |
(二) 外部障碍 | 第42-47页 |
第五章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 第47-54页 |
一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我国利率的形成机制 | 第47-48页 |
(一) 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并通过竞争性市场产生定价 | 第47页 |
(二) 分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 | 第47-48页 |
(三) 构建金融机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 | 第48页 |
二 完善外汇占款管理制度,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 第48-50页 |
(一) 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国外汇储备规模 | 第49页 |
(二) 改革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分流外汇储备 | 第49-50页 |
(三) 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和手段,提高外汇冲销的效率 | 第50页 |
三 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外汇市场的配套改革 | 第50-51页 |
(一) 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 第50页 |
(二) 夯实市场基础,加强外汇市场基础建设 | 第50-51页 |
(三) 发展外汇衍生工具市场 | 第51页 |
四 科学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使其更有利于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 | 第51-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