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病原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的形态学特征 | 第13页 |
· 培养特性 | 第13-14页 |
· 理化特性及分离地位 | 第14页 |
· IPN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诊断 | 第17-19页 |
·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7页 |
· 分子学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 免疫荧光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免疫荧光技术 | 第19-20页 |
· 免疫荧光技术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7页 |
· 材料 | 第23-26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23页 |
· 细胞与病毒 | 第23页 |
· 待检样品 | 第23页 |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引物 | 第23-24页 |
·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4-25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7页 |
2.2.1 IPNV-ZYX分离株VP2 COE基因扩增 | 第26-29页 |
2.2.2 IPNV-ZYX分离株VP2 COE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1页 |
2.2.3 VP2 CO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31页 |
2.2.4 VP2 COE重组蛋白的纯化和蛋白的变性、复性 | 第31-33页 |
2.2.5 VP2 COE重组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的分析 | 第33-34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34-35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35页 |
· 与RT-PCR比较试验 | 第35-37页 |
3. 结果 | 第37-59页 |
3.1 IPNV-ZYX分离株VP2 CO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37-39页 |
· IPNV-ZYX分离株的繁殖及免疫电镜鉴定结果 | 第37页 |
3.1.2 RT-PCR扩增VP2 COE基因结果 | 第37-38页 |
3.1.3 重组质粒pMD18-T-VP2 COE的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3.2 IPNV-ZYX分离株VP2 COE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1页 |
3.3 VP2 CO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41-47页 |
· 表达产物SDS-PAGE鉴定 | 第41-46页 |
3.3.2 表达产物Western Blot鉴定 | 第46-47页 |
3.4 VP2 COE重组蛋白的纯化和蛋白的变性、复性 | 第47-49页 |
3.4.1 pProEx HTb-VP2 COE重组蛋白切胶纯化及复性 | 第47-48页 |
3.4.2 pProEx HTb-VP2 COE重组蛋白变性、纯化 | 第48-49页 |
3.4.3 pCold TF-VP2 COE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9页 |
3.5 VP2 COE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的分析 | 第49-51页 |
· 间接ELISA检测反应原性 | 第49-50页 |
· 间接ELISA检测重组蛋白抗血清效价 | 第50-51页 |
· 中和试验 | 第51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51-56页 |
· 接毒量和接毒时间的确定 | 第51-52页 |
· 细胞固定剂的确定 | 第52-53页 |
3.6.3 抗pCold TF-VP2 COE融合蛋白血清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3页 |
3.6.4 FIT C标记的羊抗小鼠IgG荧光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54-55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55-56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56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56-57页 |
· 与RT-PCR比较试验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4页 |
· 表达载体对表达形式的影响 | 第59-60页 |
·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复性 | 第60-61页 |
· 间接免疫荧光诊断抗体的选择 | 第61-62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 第62-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