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概述 | 第9-14页 |
·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概念 | 第9-10页 |
·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特征 | 第10-11页 |
· 刑事缺席审判是开庭审理,本质上依然遵循着直接言词原则 | 第10页 |
· 刑事缺席审判并不意味着要对被告人行使制裁和惩罚 | 第10-11页 |
·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有更为严格的适用条件和充分的救济程序 | 第11页 |
· 刑事缺席审判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11-12页 |
· 刑事缺席审判与刑事缺席判决 | 第11页 |
· 刑事缺席审判与刑事简易程序 | 第11-12页 |
·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演变过程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14-21页 |
· 大陆法系国家相关立法 | 第14-17页 |
· 法国 | 第14-15页 |
· 德国 | 第15-16页 |
· 日本 | 第16页 |
· 意大利 | 第16-17页 |
· 英美法系的相关立法 | 第17-18页 |
· 美国 | 第17-18页 |
· 英国 | 第18页 |
·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相关立法 | 第18-19页 |
· 香港地区 | 第18页 |
· 澳门地区 | 第18-19页 |
· 台湾地区 | 第19页 |
· 对域外缺席审判制度的总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相关规定与缺失的弊端 | 第21-24页 |
·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 第21页 |
· 审前阶段的相关规定 | 第21页 |
· 审判阶段的相关规定 | 第21页 |
·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缺失带来的弊端 | 第21-24页 |
· 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 第21-22页 |
· 损害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 第22页 |
· 影响了刑事诉讼功能的实现和外流腐败财产的追回 | 第22-23页 |
· 立法的模糊性和不合理性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我国选择并确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4-31页 |
· 我国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 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 第24页 |
· 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维护司法权威 | 第24-25页 |
· 是与国际法治接轨,有利于追回腐败犯罪所得财产 | 第25页 |
· 有利于教育公民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符合民众有罪必罚的心理 | 第25-26页 |
· 是实现三大诉讼法相统一的需要 | 第26-27页 |
· 我国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可行性 | 第27-31页 |
· 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 第27页 |
· 现有的立法规定为增设刑事缺席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 | 第27-28页 |
· 符合法理学的价值 | 第28-30页 |
· 我国民众的认同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对在我国立法中确立缺席审判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1-38页 |
·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我国的具体构建 | 第31-34页 |
· 适用原则 | 第31-32页 |
· 适用案件的范围 | 第32页 |
· 适用程序 | 第32-34页 |
· 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34-36页 |
· 审前缺席程序的建立 | 第34-35页 |
· 完善辩护制度 | 第35-36页 |
· 建立庭前证据展示制度 | 第36页 |
·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救济程序 | 第36-38页 |
· 缺席判决异议制度 | 第36页 |
· 设立撤销程序 | 第36-37页 |
· 保障上诉权的行使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