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9
页 |
引言 | 第9-10
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损失获得救济情况的实证考察 | 第10-18
页 |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的概念 | 第10-11
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受偿情况现状 | 第11-15
页 |
第三节 刑事被害人得不到赔偿造成的严重后果 | 第15-18
页 |
一、削弱了法律权威与司法公信力 | 第15
页 |
二、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 第15-16
页 |
三、阻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 | 第16-18
页 |
第二章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价值 | 第18-27
页 |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学说 | 第18-21
页 |
一、国家责任说 | 第18
页 |
二、社会福利说 | 第18-19
页 |
三、社会保险说 | 第19
页 |
四、公共援助说 | 第19
页 |
五、社会正义说 | 第19-20
页 |
六 、平衡保护说 | 第20
页 |
七、预防犯罪说 | 第20
页 |
八、诉讼参与说 | 第20
页 |
九、宿命说 | 第20-21
页 |
十、政治利益说 | 第21
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3
页 |
第三节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现实价值 | 第23-27
页 |
一、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保障民生 | 第23-24
页 |
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实现被害人与被告人权利的均衡 | 第24
页 |
三、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 | 第24-25
页 |
四、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 第25
页 |
五、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25-26
页 |
六、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树立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 第26-27
页 |
第三章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考察与实践探索 | 第27-39
页 |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7-29
页 |
第二节 域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9-33
页 |
一、补偿的对象及犯罪类型 | 第30-31
页 |
二、补偿范围及补偿标准 | 第31-32
页 |
三、补偿金来源及运用 | 第32
页 |
四、补偿机构、程序及救济 | 第32-33
页 |
第三节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被害人补偿制度 | 第33-35
页 |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 | 第33-34
页 |
二、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 | 第34-35
页 |
第四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实践探索 | 第35-39
页 |
一、淄博市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 第36
页 |
二、青岛市刑事被害人救助措施 | 第36-37
页 |
三、珠海市刑事被害人救济规定 | 第37-38
页 |
四、无锡市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 第38-39
页 |
第四章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 第39-56
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 第40-41
页 |
一、认识和定位有偏差 | 第40
页 |
二、资金紧张,补偿款没有保障 | 第40-41
页 |
三、没有协调机构,难以形成合力 | 第41
页 |
四、缺乏统一制度,随意性较大 | 第41
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构想 | 第41-45
页 |
一、立法模式 | 第41-42
页 |
二、立法步骤 | 第42-43
页 |
三、立法定性 | 第43-45
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45-47
页 |
一、弘扬公平正义原则 | 第45
页 |
二、及时补偿原则 | 第45-46
页 |
三、有条件取得补偿原则 | 第46
页 |
四、溯及力原则 | 第46
页 |
五、补充性原则 | 第46-47
页 |
六、补偿公开原则 | 第47
页 |
第四节 适用对象范围 | 第47-49
页 |
第五节 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 第49-50
页 |
第六节 补偿资金的来源 | 第50-52
页 |
第七节 补偿机构的设置 | 第52-53
页 |
第八节 补偿程序 | 第53-56
页 |
结语 | 第56-60
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
页 |
后记 | 第64-6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