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7
页 |
引言 | 第7-8
页 |
第一章 我国发回重审制度概述 | 第8-15
页 |
第一节 发回重审的概念、特征及法律后果 | 第8-11
页 |
一、发回重审的概念 | 第8-9
页 |
二、发回重审的特征 | 第9-10
页 |
三、发回重审的法律后果 | 第10-11
页 |
第二节 发回重审的分类 | 第11-12
页 |
一、法定的发回重审 | 第11-12
页 |
二、裁量的发回重审 | 第12
页 |
第三节 发回重审的功能 | 第12-15
页 |
一、程序监督与约束功能 | 第13
页 |
二、权利救济与保障功能 | 第13
页 |
三、促进法律统一适用功能 | 第13-15
页 |
第二章 我国发回重审制度概况 | 第15-23
页 |
第一节 发回重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19
页 |
一、旧中国时期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15-16
页 |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16-17
页 |
三、新中国时期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17-19
页 |
第二节 发回重审现行的法律依据及相关司法政策 | 第19-23
页 |
一、相关法律规定 | 第19-21
页 |
二、司法政策 | 第21-23
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发回重审制度比较与评析 | 第23-37
页 |
第一节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23-32
页 |
一、英国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23-24
页 |
二、美国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24-25
页 |
三、德国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25-27
页 |
四、法国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27-28
页 |
五、日本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28-30
页 |
六、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30-32
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发回重审制度比较分析 | 第32-37
页 |
一、我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发回重审制度的相同点 | 第32-33
页 |
二、我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发回重审制度的不同点 | 第33-34
页 |
三、上述国家和地区发回重审制度设置的合理性 | 第34-37
页 |
第四章 我国发回重审制度现状分析 | 第37-47
页 |
第一节 我国发回重审制度的设计缺陷 | 第37-43
页 |
一、发回重审的标准不明确、范围不确定、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 第37-38
页 |
二、发回重审次数限制设置不完善,导致审理周期延长 | 第38-39
页 |
三、发回重审的文书形式未能完全贯彻审判公开原则 | 第39-41
页 |
四、对审理重审后再上诉的二审合议庭组成缺乏明确规定 | 第41
页 |
五、过分强调以审判权为本位,忽视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 | 第41-43
页 |
六、未考虑当事人责问权的行使,忽视当事人的程序处分权 | 第43
页 |
第二节 我国发回重审制度设计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3-47
页 |
一、司法理念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 第43-44
页 |
二、司法实践中的不当适用 | 第44-45
页 |
三、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正确的引导与规范 | 第45
页 |
四、现有案件考评机制不完善 | 第45-47
页 |
第五章 我国发回重审制度的理性设置 | 第47-65
页 |
第一节 发回重审条件及次数的理性设置 | 第47-55
页 |
一、重新确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发回重审的标准 | 第47-50
页 |
二、因违反法定程序而发回重审的情形应明文化 | 第50-53
页 |
三、明确适用法律错误发回重审的情形 | 第53-54
页 |
四、设置发回重审的次数限制 | 第54-55
页 |
第二节 相关规定的补充设置 | 第55-60
页 |
一、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 第55-56
页 |
二、赋予当事人以责问权 | 第56-57
页 |
三、明确发回重审的理由与发回重审裁定的拘束力 | 第57-59
页 |
四、增加与发回重审有关的法院和合议庭成员的相关规定 | 第59-60
页 |
第三节 配套措施的改革和完善 | 第60-65
页 |
一、建立发回重审案件的沟通机制 | 第60-62
页 |
二、加强调研和业务指导,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 第62
页 |
三、制定完善诉讼费退费办法 | 第62-65
页 |
结语 | 第65-70
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
页 |
后记 | 第75-7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