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的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逻辑线路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逻辑线路 | 第17-18页 | 2 信用风险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信用风险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 第20-25页 | 2.2.1 传统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 第20-23页 | 2.2.2 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 第23页 | 2.2.3 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比较 | 第23-24页 | 2.2.4 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第26-34页 | 3.1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演变 | 第26-28页 | 3.1.1 中国农业银行简介 | 第26页 | 3.1.2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演变 | 第26-28页 | 3.2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变化 | 第28-30页 | 3.2.1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 第28页 | 3.2.2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特征变化 | 第28-30页 | 3.3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信贷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 | 第30页 | 3.3.2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不足 | 第30-31页 | 3.3.3 信用体系建设仍不甚健全和完善 | 第31-32页 | 3.3.4 经济转型的波动给预警带来冲击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基于KMV模型的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研究 | 第34-44页 | 4.1 引言 | 第34-35页 | 4.2 实证模型 | 第35-37页 | 4.2.1 GARCH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4.2.2 KMV模型 | 第36-37页 | 4.3 研究数据、方法与结果 | 第37-43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4.3.2 模型参数的设定 | 第38页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4.4 本章小论 | 第43-44页 | 5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与构建措施 | 第44-52页 | 5.1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 第44-46页 | 5.1.1 基于信用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 | 第44页 | 5.1.2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概念和功能 | 第44-46页 | 5.1.3 构建中国农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整体运行架构 | 第46页 | 5.2 中国农业银行构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政策建议 | 第46-50页 | 5.2.1 强化信用风控的理念,提升银行内风控管理能力 | 第46-47页 | 5.2.2 加强组织保障,优化信用风险防控架构 | 第47-48页 | 5.2.3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信用体系和信用评级架构 | 第48页 | 5.2.4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构建安全的经营环境 | 第48-49页 | 5.2.5 结合我国金融实际,实现信用风控技术的创新 | 第49-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