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3页 |
1.1 国内外燃料乙醇推广情况 | 第11-12页 |
1.1.1 国内燃料乙醇推广情况 | 第11-12页 |
1.1.2 国外燃料乙醇推广情况 | 第12页 |
1.2 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 | 第12-14页 |
1.2.1 甘蔗 | 第13页 |
1.2.2 木薯和甜高粱 | 第13-14页 |
1.2.3 秸秆 | 第14页 |
1.3 木质纤维素生产工艺 | 第14-18页 |
1.3.1 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预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纤维素糖化发酵工艺 | 第16-18页 |
1.4 纤维素及纤维素酶 | 第18-27页 |
1.4.1 纤维素简介 | 第18-19页 |
1.4.2 纤维素酶的来源 | 第19-25页 |
1.4.3 纤维素酶的降解理论 | 第25-27页 |
1.5 微生物诱变育种 | 第27-32页 |
1.5.1 诱变育种及作用机理 | 第28页 |
1.5.2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诱变选育情况 | 第28-30页 |
1.5.3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及步骤 | 第30-32页 |
1.6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32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1 菌株 | 第33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33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2.1.4 培养基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43页 |
2.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菌种保存 | 第34-35页 |
2.2.2 诱变方法 | 第35-36页 |
2.2.3 突变株初筛 | 第36-37页 |
2.2.4 突变株复筛 | 第37页 |
2.2.5 突变株EU2106的遗传稳定性 | 第37页 |
2.2.6 野生型菌株HP7-1和突变株EU2106的鉴定 | 第37-39页 |
2.2.7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 第39-42页 |
2.2.8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2页 |
2.2.9 突变株EU2106产酶条件的初步优化 | 第42-43页 |
2.3 突变株EU2106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 | 第43-45页 |
2.3.1 最适作用pH值 | 第43-44页 |
2.3.2 最适作用温度 | 第44页 |
2.3.3 纤维素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44页 |
2.3.4 纤维素酶水解甘蔗渣纸浆的产物鉴定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5-66页 |
3.1 产纤维素酶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45-48页 |
3.1.1 产纤维素酶突变株的初步分离 | 第45页 |
3.1.2 产纤维素酶突变株的复筛 | 第45-48页 |
3.2 突变株EU2106的遗传稳定性 | 第48页 |
3.3 野生型菌株HP7-1与突变株EU2106的鉴定及结果比较 | 第48-53页 |
3.3.1 形态学观察 | 第49-50页 |
3.3.2 ITS序列分析及鉴定结果 | 第50-53页 |
3.4 产酶条件对突变株EU2106产酶的影响 | 第53-62页 |
3.4.1 初始pH值 | 第53-54页 |
3.4.2 培养温度 | 第54页 |
3.4.3 碳源 | 第54-56页 |
3.4.4 组合碳源 | 第56-57页 |
3.4.5 氮源 | 第57-58页 |
3.4.6 接种量 | 第58-59页 |
3.4.7 突变株EU2106的产酶性状及液体培养基优化前后的产酶比较 | 第59-60页 |
3.4.8 野生型菌株HP7-1及其突变株酶活力的比较 | 第60-62页 |
3.5 突变株EU2106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 第62-66页 |
3.5.1 最适作用pH | 第62页 |
3.5.2 最适作用温度 | 第62-63页 |
3.5.3 突变株EU2106纤维素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63-64页 |
3.5.4 突变株EU2106纤维素酶水解甘蔗渣纸浆的产物分析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6-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附录 相关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