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生态视角下的“后灾难报道”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 第21-28页 | 2.1 后灾难报道的概念定义 | 第21-23页 | 2.1.1 灾难和灾难报道 | 第21-22页 | 2.1.2 后灾难报道 | 第22-23页 | 2.2 后灾难报道与一般灾难报道的区别 | 第23-25页 | 2.3 研究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第25-28页 | 2.3.1 传播生态学的理论定义 | 第25-26页 | 2.3.2 传播生态下的价值、意义和社会互动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后灾难报道个案分析 | 第28-49页 | 3.1 "非典十年"系列报道分析 | 第28-40页 | 3.1.1 报道选题分析 | 第29-31页 | 3.1.2 报道信源分析 | 第31-33页 | 3.1.3 报道叙事视角分析 | 第33-34页 | 3.1.4 报道语态分析 | 第34-37页 | 3.1.5 专题文章框架视角分析 | 第37-38页 | 3.1.6 专题图片分析 | 第38-40页 | 3.2 "后汶川"系列报道分析 | 第40-44页 | 3.2.1 报道选题分析 | 第40-41页 | 3.2.2 报道话语分析 | 第41-44页 | 3.3 电视、网站后灾难报道分析 | 第44-49页 | 3.3.1 "非典十年祭"电视报道分析 | 第44-46页 | 3.3.2 新媒体后灾难报道分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后灾难报道的特点 | 第49-54页 | 4.1 选题内容丰富,侧重公共性价值的表达 | 第49-50页 | 4.2 报道聚焦微观个体,以小见大,多以故事形式呈现 | 第50页 | 4.3 通过回访灾难当事人形成互动纽带,报道注重接近性和地域性 | 第50-51页 | 4.4 低姿态展现社会政治化高视野 | 第51-52页 | 4.5 以史为鉴和着眼未来的相对平衡 | 第52页 | 4.6 多手法增强与受众贴近感,提升传播效果 | 第52-53页 | 4.7 多媒体渠道进行后灾难报道,以平面媒体为主流报道方向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中外后灾难报道的对比分析 | 第54-59页 | 5.1 报道重要度对比 | 第54-55页 | 5.2 叙事方式和报道视角对比 | 第55-56页 | 5.3 报道选题对比 | 第56-57页 | 5.4 报道语言对比 | 第57-58页 | 5.5 报道价值对比 | 第58-59页 | 第六章 传播生态视角下的后灾难报道的价值与问题 | 第59-69页 | 6.1 后灾难报道的价值和影响 | 第59-65页 | 6.2 我国后灾难报道现存的问题 | 第65-69页 | 第七章 后灾难报道未来发展建议 | 第69-74页 | 7.1 重视后灾难报道,提升社会公共价值构建 | 第69-70页 | 7.2 以人为本,关注普通人,避免后灾难报道的"次生灾难" | 第70-71页 | 7.3 加强现阶段报道,挖掘现实意义,增强选题前后延续性 | 第71页 | 7.4 适度传播,重视后灾难报道与公民的关系,提升个体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程度 | 第71-72页 | 7.5 归纳总结优秀成果,利用科技,开发新的报道形式 | 第72-74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