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可见光通信的优势与挑战 | 第12-14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白光LED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 第16-27页 |
2.1 LED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2.2 白光LED的物理特性 | 第18-21页 |
2.2.1 伏安特性 | 第18-19页 |
2.2.2 电光转换特性 | 第19页 |
2.2.3 光谱特性 | 第19-21页 |
2.3 白光LED的辐射特性 | 第21-23页 |
2.4 基于白光LED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特性 | 第23-26页 |
2.4.1 直射链路特性 | 第23-25页 |
2.4.2 非直射链路特性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VLC+Wi Fi协同的室内异构无线接入网 | 第27-40页 |
3.1 双向链路传输方案 | 第27页 |
3.2 VLC和WiFi异构组网方案 | 第27-30页 |
3.2.1 VLC+Wi Fi同时上下行传输 | 第28页 |
3.2.2 VLC上、下行传输,WiFi上行传输 | 第28-29页 |
3.2.3 VLC下行传输,WiFi上行传输 | 第29页 |
3.2.4 VLC下行传输,WiFi上、下行传输 | 第29-30页 |
3.3 VLC+WiFi异构组网切换策略 | 第30-34页 |
3.3.1 切换流程 | 第30-31页 |
3.3.2 VLC和WiFi异构组网的布局方案 | 第31-34页 |
3.4 切换策略应用分析 | 第34-35页 |
3.4.1 基于可见光质量的切换 | 第34页 |
3.4.2 基于无线方式覆盖的切换 | 第34页 |
3.4.3 基于负载情况的切换 | 第34-35页 |
3.5 基于等价信噪比的VLC+WiFi异构组网切换算法 | 第35-39页 |
3.5.1 简单切换算法的缺陷与等价信噪比切换算法 | 第35-36页 |
3.5.2 等价信噪比的计算 | 第36-38页 |
3.5.3 VLC+Wi Fi异构网络切换判决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VLC+Wi Fi协同的室内异构无线接入系统设计 | 第40-59页 |
4.1 VLC与WiFi联合光源端收发机设计 | 第40-44页 |
4.1.1 光源端收发机总体设计 | 第40-41页 |
4.1.2 应用场景分析 | 第41-44页 |
4.2 VLC与WiFi联合移动端收发机设计 | 第44-48页 |
4.2.1 移动端收发机总体设计 | 第44页 |
4.2.2 移动端使用场景说明 | 第44-48页 |
4.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8-53页 |
4.3.1 中央控制电路 | 第48-49页 |
4.3.2 可见光发送电路 | 第49-50页 |
4.3.3 可见光接收电路 | 第50-52页 |
4.3.4 ESP8266 WiFi电路 | 第52-53页 |
4.4 系统实物功能测试 | 第53-57页 |
4.4.1 可见光发送、接收测试 | 第54-55页 |
4.4.2 可见光遮挡切换测试 | 第55-57页 |
4.5 VLC+WiFi协同的室内异构组网应用分析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59页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5-66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