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22页 |
1.1 凹凸棒土(ATP)特性简介 | 第9-12页 |
1.1.1 ATP的结构与性能 | 第9-10页 |
1.1.2 凹凸棒土的有机改性 | 第10-12页 |
1.2 凹凸棒土的应用 | 第12页 |
1.2.1 保护环境 | 第12页 |
1.2.2 材料科学 | 第12页 |
1.2.3 生物医药 | 第12页 |
1.2.4 其它 | 第12页 |
1.3 凹凸棒土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4 细菌纤维素(BC)特征介绍 | 第12-14页 |
1.4.1 BC的形成过程 | 第13-14页 |
1.4.2 BC合成过程具有调控性 | 第14页 |
1.4.3 BC的介电性能 | 第14页 |
1.4.4 BC的溶解性能 | 第14页 |
1.5 BC的应用 | 第14-15页 |
1.6 BC的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7 微玻纤的特征介绍 | 第15-17页 |
1.7.1 微玻纤的形成过程 | 第16-17页 |
1.7.2 微玻纤的性能特点 | 第17页 |
1.8 微玻纤的用途 | 第17-18页 |
1.9 微玻纤的发展现状 | 第18页 |
1.10 聚合物凝胶概括 | 第18-19页 |
1.10.1 P(AA-co-AM)水凝胶简介 | 第18页 |
1.10.2 水凝胶的分类 | 第18-19页 |
1.10.3 水凝胶的性能研究 | 第19页 |
1.11 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复合水凝胶研究 | 第19-20页 |
1.12 凹凸棒土复合水凝胶 | 第20页 |
1.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13.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 原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23-29页 |
2.2.1 纤维处理 | 第23-24页 |
2.2.2 微玻纤的处理 | 第24页 |
2.2.3 凹凸棒土(ATP)处理与改性 | 第24页 |
2.2.4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 第24页 |
2.2.5 微玻纤-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6 水凝胶吸水性能测试 | 第25页 |
2.2.7 水凝胶的吸水倍率性能测试 | 第25页 |
2.2.8 水凝胶的保水性能测试 | 第25页 |
2.2.9 水凝胶孔隙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2.10 水凝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5-26页 |
2.2.11 水凝胶交联密度测试 | 第26页 |
2.2.12 X-射线衍射检测 | 第26页 |
2.2.13 差示扫描(DSC)检测 | 第26页 |
2.2.14 水凝胶热重(TGA)检测 | 第26页 |
2.2.15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26页 |
2.2.16 复合水凝胶对金属CU~(2+)离子的吸收检测 | 第26-28页 |
2.2.17 复合水凝胶脱附金属CU~(2+)离子的检测 | 第28页 |
2.2.18 凝胶脱附CU~(2+)离子的检测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68页 |
3.1 凹凸棒土的酸处理与改性 | 第29-32页 |
3.1.1 凹凸棒土的酸处理 | 第29-30页 |
3.1.2 凹凸棒土的有机改性 | 第30-32页 |
3.2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页 |
3.3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3.4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吸水、保水与溶胀性能 | 第33-36页 |
3.4.1 ATP-NH_2的用量对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吸水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2 ATP-NH_2的用量对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3 ATP-NH_2的用量对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热性能与结晶性能 | 第36-37页 |
3.5.1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热性能(TGA)测试 | 第36-37页 |
3.5.2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XRD测试 | 第37页 |
3.6 纤维-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红外分析 | 第37-39页 |
3.6.1 BC-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3.6.2 微玻纤-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3.7 纤维-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交联密度 | 第39页 |
3.8 纤维-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吸水、保水以及溶胀性能 | 第39-58页 |
3.8.1 BC-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 | 第40-49页 |
3.8.2 微玻纤-g-P(AA-co-AM)/AIP-NH_2复合水凝胶 | 第49-58页 |
3.9 纤维-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热性能与结晶 | 第58-60页 |
3.9.1 纤维-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热性能 | 第58-59页 |
3.9.2 BC-g-P(AA-co-AM)/ATP-NH_2纤维复合水凝胶的XRD测试 | 第59-60页 |
3.10 纤维-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微观形貌分析 | 第60-61页 |
3.11 水凝胶孔隙率测试 | 第61页 |
3.12 复合水凝胶对金属铜离子的吸附性能 | 第61-66页 |
3.12.1 Cu~(2+)溶液的吸收光谱 | 第61-62页 |
3.12.2 标准曲线 | 第62页 |
3.12.3 P(AA-co-AM)凝胶的金属离子吸附动力学吸测试 | 第62-63页 |
3.12.4 吸附时间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3.12.5 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3.12.6 BC-g-P(AA-co-AM)/ATP复合水凝胶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65页 |
3.12.7 微玻纤-g-P(AA-co-AM)/ATP-NH_2复合水凝胶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65-66页 |
3.13 水凝胶脱附实验 | 第66-68页 |
4 结论 | 第68-70页 |
4.1 改性凹凸棒土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68页 |
4.2 P(AA-co-AM)/ATP-NH_2凝胶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68页 |
4.3 纤维-g-P(AA-co-AM)/ATP-NH_2凝胶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68-70页 |
5 展望 | 第70-7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