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第一章 颈动脉体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 颈动脉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 | 第10-11页 |
· Ⅰ型细胞 | 第11页 |
· Ⅱ型细胞 | 第11页 |
· 血管 | 第11页 |
· 颈动脉体的神经支配 | 第11-12页 |
· 颈动脉体的感觉神经来源 | 第11-12页 |
· 颈动脉体的交感节后神经支配 | 第12页 |
· 颈动脉体的一般生理功能 | 第12页 |
· 颈动脉体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 颈动脉体在怀孕时的功能 | 第13页 |
· 颈动脉体在发育过程中的相应变化 | 第13-14页 |
· 颈动脉体的神经递质与信号处理过程 | 第14-17页 |
· I 型细胞和岩神经感觉神经末梢之间的突触传递 | 第14页 |
· ATP 作为快速兴奋性突触后神经递质 | 第14-15页 |
· 乙酰胆碱(ACh)作为快速兴奋性突触后神经递质 | 第15页 |
· γ-氨基丁酸作为抑制性突触后神经递质 | 第15页 |
· 组胺作为颈动脉体突触前或突触后神经调质 | 第15-16页 |
· 嘌呤 P2Y 受体在 Ⅰ 型和 Ⅱ 型细胞表达 | 第16页 |
· 钙离子在颈动脉体化学感受性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页 |
· 化学感应信号中慢速神经递质和 G 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 | 第16-17页 |
· 性激素与呼吸的关系 | 第17页 |
· 展望 | 第17-19页 |
试验研究 | 第19-40页 |
第二章 生殖激素受体及 IFN-γ、IL-18 受体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表达 | 第19-40页 |
· 试验材料与器材 | 第19-21页 |
· 实验动物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0-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 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 | 第21-22页 |
· 生殖激素受体及 IFN-γR、IL-18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 | 第22-24页 |
· 结果 | 第24-37页 |
· 雌性山羊颈动脉体 HE 染色结果 | 第24页 |
· GnRH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24-26页 |
· P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26-27页 |
· OT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27-29页 |
· FSH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29-30页 |
· LH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30-31页 |
· E-α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31-32页 |
· E-β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32-34页 |
· IFN- γ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34-35页 |
· IL-18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免疫组化 SP 法染色结果 | 第35-37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颈动脉体内递质与蛋白受体的信号传导机制 | 第37页 |
· 生殖激素受体、IFN-γR、IL-18R 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分布及意义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