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共担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 | 第11-12页 | ·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模式创新 | 第12-13页 | · 信用评价 | 第13-16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 不足和需要改进 | 第18-19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模式 | 第19-22页 | · 链状模式 | 第19-20页 | · 群态模式 | 第20-22页 | · 联保模式 | 第22页 | ·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优势 | 第22-24页 | ·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风险共担模式优势分析 | 第22-24页 | · 基于中小企业视角风险共担模式优势分析 | 第24页 | ·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风险特征 | 第24-27页 | · 风险共担模式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 第24-26页 | · 风险共担模式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特性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机理分析 | 第28-40页 | ·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风险共担运行机理分析 | 第28-31页 | · 授信方式 | 第29-30页 | · 担保方式 | 第30页 | · 还款源 | 第30-31页 | ·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的方式优化 | 第31-33页 | · 金融衍生工具引入风险共担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 金融衍生工具在风险共担模式中的运用分析 | 第32-33页 | · 引入期权的风险共担模式分析 | 第33-37页 | · 引入期权的风险共担模式 | 第33页 | · 引入期权前后的绩效 | 第33-36页 | · 引入期权前后的整体绩效比较 | 第36-37页 | · 风险共担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评价方式 | 第37-39页 | ·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价方式 | 第37-38页 | · 风险共担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评价方式的选择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风险共担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0-50页 | · 风险共担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0-41页 | · 风险共担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综合评价意义 | 第40页 | ·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 构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43页 | ·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41页 | · 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1-42页 | · 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2-43页 | ·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3-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政策与建议 | 第50-53页 | · 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价的建议 | 第50-51页 | · 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建议 | 第51-53页 | · 完善抵押,担保体系等信用体系,创新担保方式 | 第51页 | · 强化贷后管理,严管资金用途,注意风险控制 | 第51页 | · 要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 第51-52页 | · 建立商业银行专业的放贷队伍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