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生化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 前言 | 第13-21页 | · 应激反应概述 | 第13-16页 | · 鱼类的应激反应 | 第14-15页 | · 应激反应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 第15页 | · 减缓鱼类应激反应的方法 | 第15-16页 | · 致死方式的介绍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化学麻醉法 | 第17页 | · 物理击晕或致死法 | 第17页 | · 致死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鱼肉品质的评价指标 | 第18-2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 不同致死方法对罗非鱼鲜度指标的影响 | 第21-34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 鱼的宰杀方式及样品预处理 | 第23-24页 | · 半微量法测定挥发性盐基氮(TVB-N) | 第24页 | · K 值及 ATP 关联产物的测定 | 第24-26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 TVB-N 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 K 值的影响 | 第28-29页 | · ATP 关联产物的变化 | 第29-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片物理指标的影响 | 第34-44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 鱼的宰杀方式及样品预处理 | 第35页 | · 色泽的测定 | 第35-36页 | · 质构的测定 | 第36页 | · 持水力的测定(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 | 第36-37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鱼片色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鱼片质构参数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鱼片持水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鱼肉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44-65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4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 鱼的宰杀方式及样品预处理 | 第46页 | · 肌糖原的测定 | 第46页 | · 乳酸的测定 | 第46-47页 | · 盐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47页 | · ATPase 活性的测定 | 第47页 | · 巯基的测定 | 第47-48页 | · 呈味核苷酸的测定 | 第48-49页 | ·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62页 | · 罗非鱼片中肌糖原的测定 | 第50-51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肉乳酸(Lactic Acid ,LD)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肌动球蛋白盐溶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肉总巯基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 ATPase 活性的影响 | 第54-57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呈味核苷酸的影响 | 第57-59页 | · 不同致死方式鱼肉蛋白 SDS-PAGE | 第59-61页 | · 不同致死方式对鱼肉蛋白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机制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论文结论 | 第70-72页 | 创新点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4-75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