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论 | 第7-12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四、基本概念阐述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背景 | 第12-20页 |
一、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12-15页 |
(一)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农民公社的逐步解体 | 第12-14页 |
(二) 俄国民粹主义的实践活动宣告破产并走向分化 | 第14-15页 |
二、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实践基础 | 第15-20页 |
(一) 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并投身于阶级斗争 | 第15-16页 |
(二) 系统研究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16-18页 |
(三) 建立马克思主义组织并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具体内容 | 第20-33页 |
一、对民粹派宣扬资本主义是倒退、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批判 | 第20-24页 |
(一) 论证了俄国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 第20-22页 |
(二) 论证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 | 第22-24页 |
二、对民粹派坚持农民是革命主力并依靠农村公社实现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24-27页 |
(一) 揭示了农村公社瓦解的历史必然性 | 第24-25页 |
(二) 阐明了俄国革命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才能取得胜利 | 第25-26页 |
(三) 在批判的同时也强调不能忽视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三、对民粹派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批判 | 第27-30页 |
(一) 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27-28页 |
(二) 科学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上是如何起作用的 | 第28-30页 |
四、对民粹派主张个人恐怖活动、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批判 | 第30-33页 |
(一) 强调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 第30-31页 |
(二) 指明无产阶级专政与科学社会主义结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 | 第33-43页 |
一、关于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功绩 | 第33-39页 |
(一)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的传播 | 第33-35页 |
(二) 为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35-36页 |
(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 | 第36-39页 |
二、关于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局限性 | 第39-43页 |
(一) 没有深刻揭示俄国民粹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 第39-41页 |
(二) 没有充分认识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存在局限性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现实启示 | 第43-53页 |
一、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第43-45页 |
(一) 坚持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 | 第43-44页 |
(二) 善于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第44-45页 |
二、正确处理农民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 | 第45-48页 |
(一) 要肯定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第45-46页 |
(二) 要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对农民采取不同的策略 | 第46-47页 |
(三) 要通过保障农民的利益来巩固工农联盟 | 第47-48页 |
三、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关系 | 第48-53页 |
(一) 要客观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长期共存 | 第48-49页 |
(二) 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 第49-50页 |
(三)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决定其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 第50-53页 |
参考资料 | 第53-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