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跨国公司合资与并购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 中外合资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12页 |
· 跨国联盟与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 跨国合资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 跨国合资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跨国合资的存在机理 | 第18-20页 |
· 跨国并购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 跨国并购的概念 | 第20-21页 |
· 跨国并购的动因 | 第21-23页 |
·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第23-27页 |
· 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23页 |
· 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23-24页 |
· 风险管理的程序 | 第24-27页 |
第3章 跨国公司“合资-亏损-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分析 | 第27-34页 |
· 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合资的一般动因分析 | 第27-29页 |
· 中国巨大消费市场的吸引力 | 第27页 |
· 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 | 第27-28页 |
· 获得在华销售渠道,实现营销规模经济 | 第28页 |
· 通过合资了解中国市场,降低学习成本 | 第28页 |
· 获取中国的制造竞争力 | 第28-29页 |
· 我国政府政策的支持 | 第29页 |
· 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亏损-并购”的路径——三阶段模型 | 第29-31页 |
· 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亏损-并购”的阴谋动因分析 | 第31-34页 |
· 接管控制权和收益权 | 第32页 |
· 保持/获得垄断优势 | 第32-33页 |
· 把中国企业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 | 第33页 |
· 降低并购成本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企业与外企联盟的“合资-亏损-并购”风险识别 | 第34-49页 |
· “正常亏损”与“阴谋亏损”的差异 | 第34-35页 |
· 中外合资企业“正常亏损”与“阴谋亏损”的比较分析 | 第35-48页 |
· 样本与指标的选择 | 第35-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38-48页 |
· 阴谋亏损——“合资-亏损-并购”风险识别的关键点 | 第48-49页 |
第5章 我国企业与外企联盟中的“合资-亏损-并购”风险影响因素及其测评 | 第49-64页 |
·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49-54页 |
· 股权控制风险 | 第50页 |
· 非股权控制风险 | 第50-54页 |
· “合资-亏损-并购”风险测评 | 第54-64页 |
· 样本来源 | 第54页 |
· 变量选取 | 第54-57页 |
·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 实证模型构建 | 第58页 |
· 实证研究结果 | 第58-62页 |
· 研究结果讨论 | 第62-64页 |
第6章 我国企业与外企联盟中的“合资-亏损-并购”风险防范 | 第64-68页 |
· 微观层面:中方企业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64-66页 |
· 合资前深入了解外方合资动因,以免陷入恶意并购 | 第64页 |
· 严密监控合资企业绩效,在出现“阴谋亏损”前及时扭转 | 第64-65页 |
· 掌握合资企业控股权,降低被外方并购的风险 | 第65页 |
· 控制合资企业董事会,以利于实现中方战略目标 | 第65页 |
· 争取总经理任命权,强化对合资企业的经理权控制 | 第65-66页 |
· 加强非组织控制,实现技术、营销和财务资源的整合 | 第66页 |
· 宏观层面:政府的应对策略 | 第66-68页 |
· 调整引进外资政策,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不同的引导政策 | 第66-67页 |
· 构建规范监控体系,加强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监管 | 第67页 |
· 规范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加强监管外资并购引起的垄断行为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