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14-20页 |
·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4-16页 |
· 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 第14-15页 |
· 工业化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基础 | 第15页 |
· 市场机制成为工业化的主要实现机制 | 第15页 |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 第15-16页 |
·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产生的科学背景 | 第16-17页 |
·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 | 第16页 |
· 社会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的产生提供条件 | 第16-17页 |
·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 | 第17-20页 |
·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为马克思工业化思想提供理论前提 | 第17-18页 |
·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批判为马克思工业化思想提供理论前提 | 第18页 |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工业经济的分析为马克思工业化思想提供理论前提 | 第18-20页 |
2 马克思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27页 |
· 马克思对工业化产生根源的分析 | 第20-21页 |
· 社会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交互作用 | 第20-21页 |
·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 第21页 |
· 马克思关于工业化的标志、过程、性质的认识 | 第21-23页 |
· 马克思关于工业化标志的论述 | 第21-22页 |
· 马克思关于工业化的过程的认识 | 第22-23页 |
· 马克思关于工业化的性质的认识 | 第23页 |
· 马克思关于工业化作用的分析 | 第23-27页 |
· 工业化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变迁 | 第23-24页 |
· 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24-26页 |
· 马克思对工业化消极作用的阐释 | 第26-27页 |
3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27-34页 |
·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需要不断发展 | 第27-29页 |
·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第27-28页 |
· 中国的工业化实践需要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的指导 | 第28页 |
·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 | 第28-29页 |
·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内涵 | 第29-31页 |
·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 第29-30页 |
·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 第30-31页 |
· 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措施 | 第31-34页 |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31-32页 |
· 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 | 第32-33页 |
· 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致谢 | 第40-4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