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2页 |
· 出生缺陷的分类 | 第13-14页 |
· 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吉林省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出生缺陷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遗传因素 | 第17页 |
· 环境因素 | 第17-18页 |
· 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 | 第18页 |
· 出生缺陷的防治 | 第18-22页 |
·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 第19页 |
· 出生缺陷的二级预防 | 第19-20页 |
· 出生缺陷三级预防 | 第20页 |
· 出生缺陷的治疗 | 第20-22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22-26页 |
· 调查对象 | 第22页 |
· 调查内容 | 第22页 |
· 调查方法 | 第22-23页 |
· 抽样方法 | 第23页 |
· 调查员培训 | 第23页 |
· 现场调查 | 第23页 |
· 质量控制 | 第23-24页 |
· 统计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6-43页 |
· 调查围产儿的一般情况 | 第26-28页 |
· 性别构成 | 第26页 |
· 民族构成 | 第26-27页 |
· 出生时间构成 | 第27页 |
· 出生地区构成 | 第27-28页 |
· 出生缺陷儿的一般情况 | 第28-32页 |
· 出生缺陷儿的病种类型 | 第29-30页 |
· 出生缺陷儿的性别构成 | 第30页 |
· 出生缺陷儿的民族构成 | 第30-31页 |
· 出生缺陷儿的出生时间构成 | 第31页 |
· 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地构成 | 第31-32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三间分布情况 | 第32-37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第32-33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时间分布 | 第33-34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地区分布 | 第34-35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人群分布 | 第35-37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 孕母年龄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37页 |
· 孕母文化程度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37-38页 |
· 孕母职业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38页 |
· 围产儿家庭经济情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38-39页 |
· 围产儿体重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39页 |
· 妊娠高血压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39-40页 |
·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40-41页 |
· 孕前增补叶酸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41-42页 |
· 饮用水源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第42页 |
· 优生筛查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系 | 第42-4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3-50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及三间分布情况 | 第43-45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发生率 | 第43-44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三间分布情况 | 第44-45页 |
·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 孕母一般情况 | 第45-46页 |
· 孕母患病情况 | 第46页 |
· 孕母生活行为 | 第46-47页 |
· 围产儿低体重 | 第47页 |
· 出生缺陷的防治对策 | 第47-50页 |
· 政府应开展的出生缺陷防治对策 | 第47-48页 |
· 育龄夫妇应开展的出生缺陷防治对策 | 第48-5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