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1.3.1 CAD 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3.2 Pro/E 二次开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减速器参数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4 ADAMS 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参数化设计方法及相关技术 | 第18-32页 |
2.1 参数化设计 | 第18-21页 |
2.1.1 参数化设计方法概述 | 第18-19页 |
2.1.2 特征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3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技术 | 第20页 |
2.1.4 基于 Pro/E 的特征参数化设计的实现 | 第20-21页 |
2.2 Pro/E 二次开发相关知识 | 第21-31页 |
2.2.1 二次开发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2.2.2 Pro/E 软件的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 第22-23页 |
2.2.3 Pro/Toolkit 的工作模式 | 第23-24页 |
2.2.4 利用 Pro/Toolkit 应用程序开发 Pro/E 系统的步骤 | 第24-28页 |
2.2.5 Pro/E 界面菜单开发技术 | 第28-29页 |
2.2.6 Pro/E 对话框开发技术 | 第29-30页 |
2.2.7 Pro/E 二次开发程序语言 VC++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 Pro/E 的齿轮减速器标准件的参数化设计建模以及装配 | 第32-48页 |
3.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第32页 |
3.2 用户可视化界面的开发 | 第32-37页 |
3.2.1 编写源文件 | 第33-35页 |
3.2.2 系统界面的设计 | 第35-36页 |
3.2.3 接口技术的实现 | 第36-37页 |
3.3 标准件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实现 | 第37-39页 |
3.3.1 减速器标准件库的建立方法 | 第37-38页 |
3.3.2 六角头螺栓标准件库的建立 | 第38-39页 |
3.4 基于二次开发标准件库的建立 | 第39-42页 |
3.5 减速器中标准件可视化界面的设计 | 第42-45页 |
3.5.1 滚动轴承常规性设计 | 第42-43页 |
3.5.2 滚动轴承可靠性设计 | 第43-45页 |
3.6 减速器快速装配以及干涉检查 | 第45-47页 |
3.6.1 圆锥-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虚拟装配 | 第45-46页 |
3.6.2 干涉检查及分析 | 第46页 |
3.6.3 减速器爆炸图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ADAMS 软件的理论基础 | 第48-56页 |
4.1 ADAMS 软件介绍 | 第48-51页 |
4.1.1 ADAMS 软件分析原理 | 第48-49页 |
4.1.2 图形用户界面模块(ADAMS/View) | 第49-50页 |
4.1.3 后处理模块(ADAMS/PostProcessor) | 第50-51页 |
4.2 Pro/E 与 ADAMS 软件之间的文件转换 | 第51-52页 |
4.3 ADAMS 软件的碰撞学理论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6页 |
第五章 基于 ADAMS 的圆锥-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6-66页 |
5.1 ADAMS 仿真软件的初始设置 | 第56-57页 |
5.1.1 ADAMS 软件系统的初始条件设置 | 第56页 |
5.1.2 虚拟样机模型相关参数的设置 | 第56-57页 |
5.2 圆锥-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模型的建立 | 第57-62页 |
5.2.1 零件模型的导入 | 第57-58页 |
5.2.2 系统模型约束以及载荷的添加 | 第58-59页 |
5.2.3 齿轮接触力的添加以及设置 | 第59-61页 |
5.2.4 模型自检 | 第61-62页 |
5.3 圆锥-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62-64页 |
5.3.1 各齿轮轴转速仿真分析 | 第62-63页 |
5.3.2 齿轮啮合传动比验证 | 第63页 |
5.3.3 齿轮轴角加速度仿真 | 第63-64页 |
5.3.4 齿轮啮合力仿真分析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