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DNA嵌入剂的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1.2.1 金属络合物 | 第10-11页 |
1.2.2 吖啶类有机化合物 | 第11-14页 |
1.2.3 蒽环类有机化合物 | 第14-15页 |
1.2.4 萘酰亚胺类有机化合物 | 第15-18页 |
1.2.6 其他 | 第18页 |
1.3 小分子与DNA作用的检测方法 | 第18-22页 |
1.3.1 光谱分析法 | 第19-21页 |
1.3.2 电化学法 | 第21页 |
1.3.3 生物学方法 | 第21-22页 |
1.3.4 其他方法 | 第22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不同长度连接基的双萘酰亚胺衍生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23-42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仪器和试剂 | 第23-25页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2.3 不同长度连接基的单、双萘酰亚胺衍生物 | 第24-25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2.3.1 DNA对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DNA对化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25页 |
2.3.3 KI溶液对化合物-DNA体系的荧光猝灭作用 | 第25-26页 |
2.3.4 化合物和AO对DNA的竞争结合实验 | 第26页 |
2.3.5 化合物对DNA圆二色谱的影响 | 第26页 |
2.3.6 离子效应和磷酸盐效应 | 第26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41页 |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26-29页 |
2.4.2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 第29-34页 |
2.4.3 KI对体系猝灭效应分析 | 第34-35页 |
2.4.4 竞争结合实验分析 | 第35-37页 |
2.4.5 圆二色谱实验分析 | 第37-39页 |
2.4.6 离子效应和磷酸盐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不同异硫脲取代基双萘酰亚胺衍生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42-55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仪器和试剂 | 第42-43页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2页 |
3.2.3 不同异硫脲取代基的6种新型双萘酰亚胺衍生物 | 第42-43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3.3.1 DNA对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DNA对化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44页 |
3.3.3 KI溶液对化合物-DNA体系的荧光猝灭作用 | 第44页 |
3.3.4 化合物和AO对DNA的竞争结合实验 | 第44页 |
3.3.5 离子效应和磷酸盐效应 | 第44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4页 |
3.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44-46页 |
3.4.2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 第46-49页 |
3.4.3 KI对体系猝灭效应分析 | 第49-51页 |
3.4.4 竞争结合实验分析 | 第51-53页 |
3.4.5 离子效应和磷酸盐效应分析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5页 |
4 新型双萘酰亚胺衍生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5-63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仪器和试剂 | 第55-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56页 |
4.3.2 MTT法检测化合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6页 |
4.3.3 化合物对DNA拓扑异构酶Ⅰ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4.4.1 化合物对MCF-7和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2 化合物对DNA拓扑异构酶Ⅰ的影响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