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认知类指人名词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界定和分类 | 第11-17页 | ·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界定 | 第11-12页 | ·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分类 | 第12-17页 | · 从指人喻体分 | 第12-14页 | · 从词义来源分 | 第14-17页 | 3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认知分析 | 第17-29页 | ·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产生原因 | 第17-18页 | ·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隐喻分析 | 第18-23页 | · 隐喻理论 | 第18-20页 | · 隐喻型指人名词的认知机制 | 第20-23页 | ·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转喻分析 | 第23-25页 | · 转喻理论 | 第23-24页 | · 转喻型指人名词的认知机制 | 第24-25页 | ·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双重认知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 人体指人中的“以头指人” | 第26页 | · 人体指人中的“以手指人” | 第26页 | ·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生成途径 | 第26-29页 | · 转换语域 | 第26-27页 | · 外部形象类比 | 第27-28页 | · 内在功能类化 | 第28-29页 | 4 认知类指人名词的语义功能分析 | 第29-39页 | · 语义分析 | 第29-34页 | · 意义分析 | 第29-32页 | · 指向分析 | 第32-34页 | · 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 临时性 | 第34-35页 | · 模糊性 | 第35页 | · 系统性 | 第35-36页 | · 功能分析 | 第36-39页 | · 衍生新义,扩大词汇量 | 第36-37页 | · 表达情感,体现交际性 | 第37页 | · 双向运用,凸显时代性 | 第37-39页 | 5 认知类指人名词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39-43页 | · 补充相关词典的释义 | 第39-41页 | · 有助于新词语的研究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