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1.1 类石墨烯二硫化钼简介 | 第10-11页 |
1.1.2 电催化析氢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2 二硫化钼电催化析氢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7页 |
1.2.1 形成纳米薄层二硫化钼以提高活性位点丰度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进行结构设计以暴露更多活性位点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半导体相向金属相转化以提高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与导电相偶联以提高电子传输效率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及测试分析方法 | 第18-24页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8-19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1 二硫化钼纳米薄片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2 纸基铜电极的制备 | 第20页 |
2.2.3 二硫化钼催化析氢用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0页 |
2.3 分析及表征方法 | 第20-21页 |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20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 | 第20-21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1页 |
2.3.4 拉曼光谱 | 第21页 |
2.3.5 X-射线衍射谱 | 第21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1页 |
2.4 电催化析氢性能表征方法 | 第21-24页 |
2.4.1 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及塔菲尔曲线 | 第21-22页 |
2.4.2 循环伏安曲线及电化学双电层电容 | 第22页 |
2.4.3 转换频率 | 第22-23页 |
2.4.4 交流阻抗谱 | 第23页 |
2.4.5 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测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纸基MoS_2 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第24-33页 |
3.1 利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纳米薄层二硫化钼 | 第24-27页 |
3.2 MoS_2 催化析氢用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7-30页 |
3.2.1 纸基预处理及催化油墨喷印 | 第27-28页 |
3.2.2 化学沉积制备纸基铜电极 | 第28-29页 |
3.2.3 利用喷墨印刷法制备MoS_2 催化析氢工作电极 | 第29-30页 |
3.3 不同电极基底材料对工作电极析氢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纸基MoS_2/PVP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3-40页 |
4.1 利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MoS_2/PVP复合材料 | 第33-36页 |
4.1.1 聚乙烯吡咯烷酮对二硫化钼剥离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2 二硫化钼/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结构和形貌 | 第34-36页 |
4.2 MoS_2/PVP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6-39页 |
4.2.1 MoS_2/PVP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 | 第36-37页 |
4.2.2 MoS_2/PVP催化析氢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37-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MoS_2/PVP/RGO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40-55页 |
5.1 利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MoS_2/PVP/RGO复合材料 | 第40-44页 |
5.1.1 RGO掺入量对剥离后MoS_2 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5.1.2 MoS_2/PVP/RGO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41-44页 |
5.2 MoS_2/PVP/RGO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44-46页 |
5.2.1 MoS_2/PVP/RGO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 | 第44-45页 |
5.2.2 MoS_2/PVP/RGO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第45-46页 |
5.3 不同喷印图案对工作电极析氢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5.4 不同喷印次数对催化电极析氢性能的影响 | 第49-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总结 | 第55-5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