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特点 | 第10-12页 |
1.3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 | 第12-18页 |
1.3.1 正极薄膜 | 第12-13页 |
1.3.2 负极薄膜 | 第13-14页 |
1.3.3 电解质薄膜 | 第14-18页 |
1.3.3.1 NASICON结构 | 第14-15页 |
1.3.3.2 LISICON结构 | 第15-16页 |
1.3.3.3 石榴石结构 | 第16-17页 |
1.3.3.4 钙钛矿结构 | 第17-18页 |
1.4 钛酸镧锂固态电解质薄膜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20-38页 |
2.1 薄膜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20-21页 |
2.2 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21-27页 |
2.2.1 真空蒸镀法 | 第21-22页 |
2.2.2 电子束蒸发沉积法 | 第22-23页 |
2.2.3 离子镀镀膜法 | 第23-24页 |
2.2.4 分子束外延法 | 第24-25页 |
2.2.5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5-26页 |
2.2.6 溅射镀膜法 | 第26-27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3.1 钛酸镧锂靶材的制备 | 第27-29页 |
2.3.2 钛酸镧锂薄膜的制备 | 第29-32页 |
2.3.2.1 衬底的处理 | 第31页 |
2.3.2.2 薄膜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3 钛酸镧锂三明治薄膜结构的制备 | 第32-33页 |
2.4 薄膜的性能表征方法 | 第33-37页 |
2.4.1 X射线衍射 | 第33-34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4页 |
2.4.3 原子力显微镜 | 第34-35页 |
2.4.4 交流阻抗分析测试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制备工艺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的影响 | 第38-55页 |
3.1 氧氩比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的影响 | 第38-44页 |
3.1.1 氧氩比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2 氧氩比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39-42页 |
3.1.3 氧氩比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 衬底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的影响 | 第44-48页 |
3.2.1 衬底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结构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衬底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3 衬底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退火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的影响 | 第48-54页 |
3.3.1 退火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结构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2 退火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3 退火温度对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钛酸镧锂电解质薄膜改性正极材料研究 | 第51-60页 |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55-56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5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