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变革型领导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知识产权风险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4 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5 变量间的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假设和模型 | 第22-28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1.1 知识基础理论 | 第22页 |
2.1.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2页 |
2.1.3 社会认知理论 | 第22-23页 |
2.2 研究假设与模型 | 第23-27页 |
2.2.1 研究假设 | 第23-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8-34页 |
3.1 量表设计与来源 | 第28-30页 |
3.1.1 变革型领导的测量 | 第28-29页 |
3.1.2 员工创新绩效的测量 | 第29页 |
3.1.3 知识共享的测量 | 第29页 |
3.1.4 知识产权风险的测量 | 第29-30页 |
3.1.5 控制变量 | 第30页 |
3.2 预测试 | 第30-32页 |
3.2.1 描述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2 信度分析 | 第31页 |
3.2.3 因子效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 样本收集与问卷发放 | 第32-33页 |
3.3.1 数据收集 | 第32-33页 |
3.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第34-46页 |
4.1 描述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 信度分析 | 第35页 |
4.3 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4.4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37-41页 |
4.4.1 不同性别分组对研究变量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4.4.2 不同年龄分组对研究变量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4.4.3 不同学历分组对研究变量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 第39页 |
4.4.4 不同工作年限分组对研究变量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4.4.5 不同职位层级分组对研究变量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4.5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4.6 各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 第41-45页 |
4.6.1 知识共享与变革型领导、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4.6.2 知识产权风险调节作用分析 | 第43-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管理建议 | 第46-53页 |
5.1 研究结果讨论 | 第46-49页 |
5.1.1 人口统计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46页 |
5.1.2 变革型领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 第46页 |
5.1.3 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46-47页 |
5.1.4 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 第47页 |
5.1.5 知识共享在变革型领导和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7-48页 |
5.1.6 知识产权风险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48页 |
5.1.7 知识产权风险在知识共享和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48-49页 |
5.2 管理启示 | 第49-52页 |
5.2.1 以变革型领导为切入点,逐步优化管理行为 | 第49-50页 |
5.2.2 建立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实现知识良性循环 | 第50-51页 |
5.2.3 有效管控知识产权风险,切实保障企业权益 | 第5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3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