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一、 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一)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二) 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三) 本研究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 关于框架理论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页 |
(三) 关于新闻话语分析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四) 关于国际新闻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五) 关于利用国际公关塑造国家形象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非、美媒体关于中国在非洲形象报道的框架对比 | 第16-24页 |
一、 基本数据统计 | 第16-18页 |
(一) 时间分布 | 第16-17页 |
(二) 报道体裁 | 第17页 |
(三) 倾向性 | 第17-18页 |
二、 议题设置对比 | 第18-20页 |
(一) 经济议题在各报相关报道中都占有很大比重 | 第19页 |
(二) 各报议题组合的核心各有侧重 | 第19-20页 |
三、 如何框架:人权与宗教议题相关报道的个案分析 | 第20-24页 |
(一) 基本分析 | 第20-22页 |
(二) 中国形象框架 | 第22页 |
(三) 达赖形象框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中、非、美媒体关于中国在非洲形象报道的话语分析 | 第24-32页 |
一、 文本风格 | 第24-25页 |
(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本风格 | 第24页 |
(二) 《纽约时报》和《邮卫报》的文本风格 | 第24-25页 |
二、 话语修辞 | 第25-32页 |
(一) 隐喻 | 第25-28页 |
(二) 转喻 | 第28-32页 |
第四章 中国在非洲形象的差异化是各方不同利益诉求的体现 | 第32-38页 |
一、 中、非、美不同“利益潜文本”对媒介叙事的操纵 | 第32-35页 |
(一) 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32-33页 |
(二) 美国《纽约时报》 | 第33-34页 |
(三) 南非《邮卫报》 | 第34-35页 |
二、 中、非、美不同“文化潜文本”对媒介叙事的投射 | 第35-38页 |
(一) 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35页 |
(二) 美国《纽约时报》 | 第35-37页 |
(三) 南非《邮卫报》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国际公关:改善中国在非洲形象的媒介传播新路径 | 第38-47页 |
一、 国际公关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优势作用 | 第38-40页 |
(一) 整合传播形成合力 | 第38-39页 |
(二) 渗透传播触及个体 | 第39页 |
(三) 深层传播影响认知 | 第39-40页 |
二、 国际公关介入中国在非洲形象塑造的具体策略 | 第40-47页 |
(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 | 第40-41页 |
(二) 政治游说公关 | 第41-42页 |
(三) 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42-43页 |
(四) 人道主义救援与反恐维和行动 | 第43-44页 |
(五) 重大媒介事件传播 | 第44-46页 |
(六) 媒介关系管理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