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
页 |
引言 | 第11-12
页 |
第一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概述 | 第12-28
页 |
第一节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概念与特点 | 第12-14
页 |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概念 | 第12
页 |
二、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特点 | 第12-13
页 |
三、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区别 | 第13-14
页 |
第二节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概述 | 第14-15
页 |
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概念 | 第14
页 |
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与自愿第三者责任保险的区别 | 第14-15
页 |
三、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特征 | 第15
页 |
第三节 国外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概览 | 第15-22
页 |
一、德国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概述 | 第16
页 |
二、法国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概述 | 第16-17
页 |
三、英国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概述 | 第17-19
页 |
四、美国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概述 | 第19-21
页 |
五、日本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概述 | 第21-22
页 |
六、新西兰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概述 | 第22
页 |
第四节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 第22-28
页 |
一、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 第22-24
页 |
二、我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24-25
页 |
三、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补偿制度现状 | 第25-28
页 |
第二章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 第28-38
页 |
第一节 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体系概述 | 第28-29
页 |
一、归责原则的概念 | 第28
页 |
二、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主要内容简述 | 第28-29
页 |
第二节 国外机动车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比较分析 | 第29-30
页 |
一、大陆法系—无过错责任 | 第29-30
页 |
二、英美法系—过错责任 | 第30
页 |
三、日本—近乎无过错责任 | 第30
页 |
第三节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 第30-38
页 |
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间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 第30-36
页 |
二、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 第36
页 |
三、小结 | 第36-38
页 |
第三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中的过失相抵 | 第38-46
页 |
第一节 过失相抵概述 | 第38-39
页 |
一、过失相抵的概念与特征 | 第38
页 |
二、过失相抵的构成要件 | 第38-39
页 |
三、无过错责任中的过失相抵 | 第39
页 |
第二节 过失相抵在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的运用 | 第39-46
页 |
一、交通事故的过失判断标准 | 第40-41
页 |
二、机动车交通事故中适用过失相抵的原则 | 第41-43
页 |
三、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过失相抵的处理方式 | 第43-45
页 |
四、小结 | 第45-46
页 |
第四章 我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 第46-58
页 |
第一节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46-50
页 |
一、责任保险与侵权赔偿责任之关系概述 | 第46
页 |
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冲突与整合 | 第46-50
页 |
第二节 国外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比较分析 | 第50-52
页 |
一、各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模式 | 第50-51
页 |
二、各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立法之共性 | 第51-52
页 |
第三节 我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构想 | 第52-58
页 |
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实施模式 | 第52
页 |
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性质与经营原则 | 第52-53
页 |
三、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赔偿范围 | 第53-54
页 |
四、赋予第三者直接请求权 | 第54-56
页 |
五、建立国家机动车损害赔偿救助基金 | 第56-58
页 |
结论 | 第58-59
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
页 |
后记 | 第6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