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21
页 |
一、铁载体 | 第11-12
页 |
1 铁元素是生命体的必需元素 | 第11
页 |
2 铁载体 | 第11-12
页 |
二、假单胞菌 | 第12-15
页 |
1 假单胞菌的分类地位 | 第12-13
页 |
2 假单胞菌的生理特征 | 第13-14
页 |
3 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 第14-15
页 |
三、假单胞菌铁载体 | 第15-16
页 |
四、铁载体检测 | 第16-20
页 |
五、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
页 |
第二章 Pseudomonas sp.SPF-1的基本特征 | 第21-2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
页 |
1.1 材料 | 第21
页 |
1.1.1 菌种 | 第21
页 |
1.1.2 CAS蓝色检测液的制作 | 第21
页 |
1.1.3 培养基 | 第21
页 |
1.2 菌株的分离 | 第21
页 |
1.3 铁载体检测 | 第21
页 |
1.4 比值测定法检测抗生素抗性 | 第21-22
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2-23
页 |
2.1 通用CAS平板产圈 | 第22
页 |
2.2 黄绿色素分泌 | 第22-23
页 |
2.3 抗性实验 | 第23
页 |
3 小结 | 第23-24
页 |
第三章 Pseudomonas sp.SPF-1产铁载体条件 | 第24-29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
页 |
1.1 菌株 | 第24
页 |
1.2 培养基 | 第24
页 |
1.2.1 蔗糖—天冬氨酸培养(MSA)的配制 | 第24
页 |
1.2.1.1 氨基酸替代实验 | 第24
页 |
1.2.1.1 糖类替代实验 | 第24
页 |
1.2.2 不同pH值的MSA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
页 |
1.2.3 不同通气量的MSA培养基配制 | 第24
页 |
1.3 菌悬液的制备与接种 | 第24
页 |
1.4 分光光度计测定 | 第24-25
页 |
1.4.1 上清制备 | 第24-25
页 |
1.4.2 吸光度测定 | 第25
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
页 |
2.1 氨基酸替代实验 | 第25-26
页 |
2.2 糖类替代实验 | 第26
页 |
2.3 产铁载体的最适温度 | 第26-27
页 |
2.4 产铁载体的最适pH | 第27
页 |
2.5 产铁载体适通气量 | 第27-28
页 |
3 小结 | 第28-29
页 |
第四章 Pseudomonas产铁载体的比较 | 第29-38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
页 |
1.1 菌株 | 第29
页 |
1.2 CAS蓝色染液制作 | 第29
页 |
1.3 蓝色MSA-CAS平板的制作 | 第29
页 |
1.4 菌种的活化与菌悬液的制备 | 第29-30
页 |
1.4.1 菌种的活化 | 第29
页 |
1.4.2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9-30
页 |
1.5 接种 | 第30
页 |
1.6 上清液制备 | 第30
页 |
1.7 检测方法 | 第30
页 |
1.7.1 光吸收法 | 第30
页 |
1.7.1.1 400nm处光谱吸收法 | 第30
页 |
1.7.1.2 630nm处相对光吸收法 | 第30
页 |
1.7.1.3 200nm-800nm 紫外-可见光谱波长扫描法 | 第30
页 |
1.7.2 照相观察法 | 第30
页 |
1.7.2.1 普通照相观察 | 第30
页 |
1.7.2.2 紫外荧光照相观察 | 第30
页 |
1.7.3 产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法 | 第30
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
页 |
2.1 铁载体总量比较 | 第30-33
页 |
2.1.1 固体MSA-CAS平板及通用CAS平板的比较 | 第30-31
页 |
2.1.2 铁载体圈与菌落直径比值测定 | 第31-32
页 |
2.1.3 ΔOD630测定 | 第32-33
页 |
2.2 荧光铁载体比较 | 第33-35
页 |
2.2.1 紫外荧光照相观察 | 第33-34
页 |
2.2.2 荧光铁载体的荧光圈与菌落直径比值测定 | 第34
页 |
2.2.3 400nm处光谱吸收比较 | 第34-35
页 |
2.3 200nm-800nm 紫外-可见光谱波长扫描 | 第35-37
页 |
2.3.1 通用CAS液体培养基上清 | 第35-36
页 |
2.3.2 液体MSA培养基上清 | 第36-37
页 |
3 小结 | 第37-38
页 |
第五章 铁离子对Pseudomonas产铁载体的影响 | 第38-48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
页 |
1.1 菌株 | 第38
页 |
1.2 培养基制作及接种培养 | 第38-39
页 |
1.2.1 不同铁离子浓度的液体培养基制作 | 第38
页 |
1.2.2 不同铁离子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制作 | 第38
页 |
1.2.3 不同鳌合剂浓度的液体MSA培养基 | 第38-39
页 |
1.2.3.1 铁离子鳌合剂 | 第38
页 |
1.2.3.2 二价阳离子鳌合剂 | 第38-39
页 |
1.2.4 不同时期铁载体的分泌 | 第39
页 |
1.2.5 Pseudomonas sp.SPF-1生长、产铁载体曲线及铁离子的影响 | 第39
页 |
1.3 培养Pseudomonas sp.SPF-1菌的培养基上清制备 | 第39
页 |
1.4 检测方法 | 第39
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
页 |
2.1 液体MSA培养基中铁离子浓度对铁载体的影响 | 第39-43
页 |
2.1.1 培养之前加入铁离子 | 第39-40
页 |
2.1.2 培养过程中加入铁离子 | 第40-41
页 |
2.1.3 Pseudomonas sp.SPF一1生长曲线与产铁载体曲线及铁离子的影响 | 第41-43
页 |
2.2 固体MSA平板上铁离子对Pseudomonas sp.SPF-1产铁载体的影响 | 第43
页 |
2.3 荧光与非荧光铁载体对铁离子应答的差异 | 第43-46
页 |
2.3.1 通用CAS平板检测 | 第43-44
页 |
2.3.2 固体MSA平板检测 | 第44-45
页 |
2.3.3 液体通用CAS培养基检测 | 第45
页 |
2.3.4 液体MSA培养基检测 | 第45-46
页 |
2.4 金属离子鳌合剂对Pseudomonas sp.SPF-1产铁载体的影响 | 第46-47
页 |
3 小结 | 第47-48
页 |
第六章 Pseudomonas sp.SPF-1荧光铁载体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48-5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
页 |
1.1 Pseudomonas sp. SPF-1铁载体浓缩 | 第48
页 |
1.2 铁载体的纯化 | 第48
页 |
1.3 荧光铁载体与铁离子结合 | 第48
页 |
1.4 热稳定性 | 第48
页 |
1.5 水溶性 | 第48
页 |
1.6 pH值对荧光铁载体影响 | 第48
页 |
1.7 平板产圈实验 | 第48
页 |
1.8 荧光铁载体电泳 | 第48-49
页 |
1.9 薄层层析 | 第49
页 |
1.10 载体与荧光素的光谱吸收差异 | 第49
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
页 |
2.1 铁载体的分离 | 第49
页 |
2.2 载体的性质分析 | 第49-54
页 |
2.2.1 铁载体与铁离子结合的荧光萃灭 | 第49-50
页 |
2.2.2 热稳定性 | 第50-51
页 |
2.2.3 水溶性 | 第51
页 |
2.2.4 pH值对荧光铁载体的最大吸收峰的影响 | 第51-52
页 |
2.2.5 荧光铁载体平板产圈实验 | 第52
页 |
2.2.6 荧光铁载体电泳 | 第52-53
页 |
2.2.7 薄层层析 | 第53
页 |
2.2.8 铁载体与荧光素的光谱吸收差异 | 第53-54
页 |
3 小结 | 第54-55
页 |
总结 | 第55-56
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56-57
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3
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
页 |
致谢 | 第7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