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
页 |
引言 | 第11-13
页 |
第一章 设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的理论基础 | 第13-19
页 |
一、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 第13-15
页 |
(一) 代理问题 | 第14
页 |
(二) 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14-15
页 |
二、设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的必要性 | 第15-19
页 |
(一) 是权力制衡理念的演绎 | 第15-16
页 |
(二) 是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途径 | 第16
页 |
(三) 是均衡公司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 | 第16-19
页 |
第二章 对各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立法设置的比较评析 | 第19-30
页 |
一、英、美的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或外部审计事师执行财务监督的模式 | 第19-22
页 |
二、德国的集决策管理权和监督权为一身的监事会模式 | 第22-24
页 |
三、日本、法国的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监督要素于一体的选择性模式 | 第24-25
页 |
四、对上述三种不同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评析 | 第25-30
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的立法设置现状及思考 | 第30-43
页 |
一、监事会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 第30-35
页 |
(一)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宏观影响 | 第31-32
页 |
(二) 监事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 第32-35
页 |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 第35-38
页 |
三、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的立法设置取向 | 第38-43
页 |
第四章 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完善 | 第43-53
页 |
一、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 | 第43-44
页 |
(一) 完善监事的任命机制,弱化董事会对监事人选的控制 | 第43
页 |
(二) 建立监事任职资格认定制度,规定监事的积极资格 | 第43
页 |
(三) 引入外部监事制度 | 第43-44
页 |
(四) 吸收公司外部债权人为监事会成员 | 第44
页 |
二、增强监事会及监事的职权,建立监事会及监事行使职权的保障机制 | 第44-48
页 |
(一) 填补监事会的工作程序上的法律规定空白 | 第44-45
页 |
(二) 扩大监事会职权,确立监事会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 | 第45-48
页 |
三、完善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48-53
页 |
(一) 完善监事的激励机制 | 第48-49
页 |
(二) 完善监事会(监事)的约束机制 | 第49-53
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
页 |
后记 | 第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