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区域金融合作理论与实践 | 第10-16页 |
(一) 区域金融合作理论综述 | 第10-14页 |
1. 区域金融合作的外部性理论 | 第10页 |
2. 区域金融合作的相互依存理论 | 第10-11页 |
3. 区域金融合作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11-12页 |
4. 区域金融合作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2-14页 |
(二) 区域金融合作的实践与启示——以欧洲货币一体化为例 | 第14-16页 |
二、新时期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机遇及挑战 | 第16-25页 |
(一) 新时期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呈现的机遇 | 第16-21页 |
1. 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宏微观基础 | 第16-18页 |
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有望“胁迫”日元共同推进区域金融合作 | 第18-19页 |
3.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建设有望成为区域金融合作的催化剂 | 第19-20页 |
4. 新时期区域内贸易投资一体化加速有望带动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 | 第20页 |
5. 新时期区域金融安全已上升为东北亚区域各国共同的需要 | 第20-21页 |
(二) 当前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 | 第21-25页 |
1. 区域各国开展金融合作的政治基础较为薄弱 | 第21-22页 |
2. 区位归属感不强和集体身份认同缺失导致合作观念淡漠 | 第22-23页 |
3. 权力平衡及利益分配存在分歧导致金融合作陷入制度困境 | 第23页 |
4.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 | 第23-24页 |
5. 区域金融合作缺乏“领头羊”且受外部因素干扰较多 | 第24-25页 |
三、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目标与思路 | 第25-30页 |
(一)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目标设计 | 第25-26页 |
1. 近期合作目标 | 第25页 |
2. 中期合作目标 | 第25-26页 |
3、远期合作目标 | 第26页 |
(二) 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思路 | 第26-30页 |
1. 中日韩金融合作先行,进而全面带动地区金融合作 | 第26-27页 |
2. 加强功能性金融合作,逐步上升到制度性金融合作 | 第27页 |
3. 宏微观金融合作并重,逐步向高层次宏观金融合作渗透 | 第27-28页 |
4. 充分发挥贸易投资合作与金融合作的双向正反馈机制作用 | 第28-30页 |
四、新时期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路径安排及新趋势 | 第30-44页 |
(一) 探索完善《清迈协议》框架下东北亚地区危机防范与救援机制 | 第30-32页 |
(二) 进一步巩固加深东北亚地区金融机构间的合作 | 第32-34页 |
1. 东北亚地区中央银行合作路径 | 第32-33页 |
2. 东北亚地区商业银行合作路径 | 第33-34页 |
(三) 大力推进区内以项目开发为主的能源金融合作 | 第34-37页 |
1. 创新银行机构间的金融合作 | 第35页 |
2. 利用地区外汇储备设立投资基金 | 第35-36页 |
3. 建立区域政策性能源金融机构 | 第36-37页 |
(四) 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第37-39页 |
1. 东北亚区域清算支付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2. 东北亚区域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 第38页 |
3. 东北亚区域支付担保体系建设 | 第38-39页 |
(五) 加快促进东北亚区域债券市场的构建 | 第39-44页 |
五、新时期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战略选择 | 第44-53页 |
(一) 积极参与区域危机防范与救援机制建设,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 第44-45页 |
(二) 加强与区内金融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商业银行“走出去” | 第45-47页 |
(三) 积极引导区域能源金融合作进程,适度让惠于周边国家和地区 | 第47-48页 |
(四) 加快国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构建区域债券市场奠定基础 | 第48-49页 |
(五) 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人民币计价债券的发行流通 | 第49-50页 |
(六) 主动倡导建立区域制度化汇率协调合作机制,实现区内主要国家间汇率联动 | 第50-53页 |
六、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