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灵胎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论文目录 | | 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徐灵胎生平著作及学术思想渊源 | 第14-18页 | 1 徐灵胎生平及著作介绍 | 第14-15页 | 2 徐灵胎学术思想渊源 | 第15-18页 | · 学术思想渊源 | 第15-16页 | · 崇古之渊源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徐灵胎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18-43页 | 1 类方研究 | 第18-27页 | · 以方类证之溯源 | 第18-20页 | · 孙思邈“开类方之先河” | 第18页 | · 朱肱“汇治法于方后” | 第18-19页 | · 许宏之《金镜内台方议》 | 第19页 | · 柯琴“以方类证,证从经分” | 第19-20页 | · 徐灵胎《伤寒类方》之特色 | 第20-27页 | · 内容 | 第20-22页 | · 编次方法 | 第22页 | · 注释方法 | 第22-23页 | · 方证研究 | 第23-25页 | · 《伤寒论》乃“救误之书” | 第25-26页 | · 《伤寒类方》与《活人书》及《伤寒来苏集》之异同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页 | 2 以病类方 | 第27-32页 | · 厥方 | 第27-28页 | · 痢方 | 第28-29页 | · 腹痛方 | 第29-30页 | · 噎呕方 | 第30页 | · 喘方 | 第30-31页 | · 癫狂方 | 第31页 | · 杂病方 | 第31-32页 | 3 徐灵胎对仲景方药的研究 | 第32-35页 | · 柴胡 | 第32页 | · 泽泻 | 第32-33页 | · 龙骨 | 第33页 | · 栀子 | 第33页 | · 半夏 | 第33-34页 | · 大黄 | 第34页 | · 葶苈 | 第34页 | · 桃核仁(桃仁) | 第34页 | · 人参 | 第34-35页 | 4 徐灵胎对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第35-39页 | · 重视脉,更强调四诊合参 | 第35页 | · 注重病症证的鉴别 | 第35-37页 | · 三因制宜 未病先防 | 第37-38页 | · 对煎服方法的研究 | 第38-39页 | · 治疗方法灵活多样 | 第39页 | 5 《洄溪医案》有关仲景经方的灵活应用 | 第39-43页 | · 伤寒 | 第39-40页 | · 暑 | 第40-41页 | · 痰喘 | 第41页 | · 产后风热 | 第41-42页 | · 产后血臌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徐灵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 第43-45页 | 1 对王旭高的影响 | 第43页 | 2 对左季云的影响 | 第43-44页 | 3 对刘渡舟的影响 | 第44页 | 4 对喜多村直宽的影响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