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7
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0
页 |
· 问题的研究和研究意义 | 第7-8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0
页 |
第二章 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理论 | 第10-25
页 |
· 突发性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 第10-12
页 |
· 突发性事件的涵义 | 第10
页 |
· 突发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 第10-12
页 |
· 突发性事件的类别和危害 | 第12-16
页 |
· 突发性事件的分类 | 第12-15
页 |
· 突发性事件的危害 | 第15-16
页 |
· 突发性事件管理的涵义、机构及其功能体系 | 第16-19
页 |
· 突发性事件管理的涵义 | 第16-17
页 |
· 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结构 | 第17-18
页 |
· 突发性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 | 第18-19
页 |
· 国外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般管理模式 | 第19-25
页 |
· 国外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模式 | 第19-21
页 |
·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模式的运作特点 | 第21-22
页 |
· 美俄日不同模式值得借鉴 | 第22-25
页 |
第三章 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意义和典型管理方法 | 第25-35
页 |
· 城市存在着突发性事件的客观性 | 第25-27
页 |
· 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 第27-30
页 |
·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仍处在一个突发性事件高发期 | 第27-28
页 |
· 提高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 第28-30
页 |
· 城市突发性事件的一般管理模式 | 第30-35
页 |
· “整合条块关系强化属地管理”的北京模式 | 第30-31
页 |
· “多元协调管理机构与应急响应机构相对接”的上海模式 | 第31-32
页 |
· “依托公安部门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的广州模式 | 第32-33
页 |
· “建立直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应急处置事业单位”的南宁模式 | 第33-35
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35-44
页 |
· 我国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现状 | 第35-36
页 |
·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城市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 第36-39
页 |
·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 第36-37
页 |
· 我国城市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 第37-39
页 |
· 我国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9-44
页 |
· 思想意识跟不上形势需要 | 第39
页 |
·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39-40
页 |
· 原有应急工作基础薄弱 | 第40-41
页 |
· 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41
页 |
· 救援力量不足 | 第41-42
页 |
· 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足 | 第42
页 |
· 基础设施建设不牢 | 第42
页 |
· 财力投入不足 | 第42-43
页 |
· 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培训与人才信息系统 | 第43-44
页 |
第五章 加快建立我国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44-52
页 |
· 明确我国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目标及原则 | 第44-45
页 |
· 目标 | 第44
页 |
· 原则 | 第44-45
页 |
· 建立现代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体系 | 第45-49
页 |
· 建立统一高效的突发性事件管理决策与指挥系统,加强公共突发性事件应对的机构建设 | 第45
页 |
· 畅通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处理体系 | 第45-46
页 |
· 建立和发展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的资源保障系统 | 第46-47
页 |
· 建立现代城市突发性事件管理的咨询评估系统 | 第47
页 |
· 建立健全的城市突发性事件公共关系及新闻媒体沟通机制 | 第47-48
页 |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突发性事件应对的意识与能力 | 第48
页 |
· 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紧急状态下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公共突发性事件的事后恢复体系 | 第48-49
页 |
· 建立城市突发事件管理委员会 | 第49-52
页 |
结语 | 第52-54
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
页 |
致谢 | 第57-58
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