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第1-14
页 |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
页 |
· 石墨的基本性能 | 第8-10
页 |
· 常用的碳素材料 | 第8-9
页 |
· 石墨在水中的分散性 | 第9-10
页 |
· 石墨表面改性技术 | 第10-13
页 |
· 表面活性剂法 | 第11-12
页 |
· 高速冲击法 | 第12
页 |
· 石墨表面涂层法 | 第12-13
页 |
· 本论文重点想解决的问题 | 第13-14
页 |
第2章 实验 | 第14-20
页 |
· 复合粉体的制备 | 第14-16
页 |
· 实验原料介绍 | 第14-15
页 |
· 实验仪器没备 | 第15
页 |
· 石墨/氧化物复合粉体制备过程 | 第15-16
页 |
· 单层包覆 | 第15
页 |
· 双(多)层复合包覆 | 第15-16
页 |
· 复合粉体包覆效果的表征 | 第16-20
页 |
· 包覆率的测定 | 第16-18
页 |
· 氧化失重率的测定 | 第18-20
页 |
第3章 鳞片石墨的基本性能研究 | 第20-28
页 |
· 形貌观察 | 第20
页 |
· 粒度分析 | 第20-21
页 |
· 热稳定性分析 | 第21-23
页 |
· 亲水性分析 | 第23-27
页 |
· 润湿角(接触角)分析 | 第23-25
页 |
· Zeta电位分析 | 第25-26
页 |
· 料浆流变性分析 | 第26-27
页 |
· 小结 | 第27-28
页 |
第4章 复合粉体的制备 | 第28-49
页 |
· 成核反应体系的理论选择 | 第28-30
页 |
· Al~(3+)离子的水解 | 第28-29
页 |
· 其它离子的水解 | 第29-30
页 |
· 复合粉体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0
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4
页 |
· 石墨/氧化铝复合粉体制备的结果 | 第30-39
页 |
· pH的值对Al_2O_3包覆石墨颗粒表面覆层形成的影响 | 第30-32
页 |
· 处理温度对Al_2O_3包覆石墨颗粒表面覆层形成的影响 | 第32-34
页 |
· 覆层前驱物(硝酸铝)溶液浓度对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34-35
页 |
· 覆层前驱物(硝酸铝)加入量对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35-37
页 |
· 缓冲溶液加入量对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37-39
页 |
· 石墨/氧化锆复合粉体制备的结果 | 第39-41
页 |
· pH值对ZrO_2包覆石墨颗粒表面覆层形成的影响 | 第39-40
页 |
· 处理温度对ZrO_2包覆石墨颗粒表面覆层形成的影响 | 第40
页 |
· 覆层前驱物(ZrOCl_2)溶液浓度对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40-41
页 |
· 石墨/氧化钛复合粉体制备的结果 | 第41-43
页 |
· pH的值对TiO_2包覆石墨颗粒表面覆层形成的影响 | 第41-42
页 |
· 处理温度对TiO_2包覆石墨颗粒表面覆层形成的影响 | 第42
页 |
· 覆层前驱物(TiCl_3)溶液浓度对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42-43
页 |
· 石墨/氧化铝/氧化锆复合粉体制备的结果 | 第43-44
页 |
· 非均匀成核包覆机理探讨 | 第44-48
页 |
· 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的核化势垒比较 | 第44-45
页 |
· 覆层粒子成核推动力 | 第45
页 |
· 非均匀成核包覆的影响因素 | 第45-48
页 |
· pH值、温度及铝盐溶液浓度对非均匀成核包覆的影响 | 第45-47
页 |
· 覆层前驱物加入量对非均匀成核包覆的影响 | 第47
页 |
· 缓冲溶液加入量对非均匀成核包覆的影响 | 第47-48
页 |
· 小结 | 第48-49
页 |
第5章 复合粉体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49-65
页 |
· 复合粉体的电子探针、透射电镜分析 | 第49-51
页 |
· 复合粉体电子探针(EPMA)观察复合粉体形貌 | 第49
页 |
· 复合粉体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49-51
页 |
· 复合粉体粒度和比表面积分析 | 第51-52
页 |
· 复合粉体结构表征 | 第52-56
页 |
· 复合粉体相结构分析 | 第52-53
页 |
· 复合粉体XPS电子结合能分析 | 第53-56
页 |
· 复合粉体性能研究 | 第56-64
页 |
· 复合粉体润湿性、分散性研究 | 第56-63
页 |
· 复合粉体与水的润湿角 | 第57-58
页 |
· 复合粉体zeta电位与pH值的关系 | 第58-60
页 |
· 复合粉体悬浮液流变性研究 | 第60-61
页 |
· 复合粉体的稳定性研究 | 第61-63
页 |
· 复合粉体与氧气反应性研究 | 第63-64
页 |
· 小结 | 第64-65
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
页 |
· 结论 | 第65-66
页 |
· 展望 | 第66-67
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
页 |
致谢 | 第70-71
页 |
附录: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