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11
页 |
导论 | 第11-17
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1
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
页 |
三、研究的路线和内容 | 第12-13
页 |
(一) 研究的路线 | 第12
页 |
(二)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
页 |
四、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 | 第13-15
页 |
(一) 产业集群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 第13-14
页 |
(二) 产业集群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 第14-15
页 |
五、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15-17
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
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15-17
页 |
第一章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 第17-26
页 |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 第17-18
页 |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18-19
页 |
(一) 专业性 | 第18
页 |
(二) 根植性 | 第18-19
页 |
(三) 网络性 | 第19
页 |
(四) 自组织性 | 第19
页 |
三、产业集群的理论 | 第19-22
页 |
(一) 工业区位理论 | 第19-20
页 |
(二)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0-21
页 |
(三)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1
页 |
(四)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1-22
页 |
四、产业集群形成的方式 | 第22
页 |
五、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 第22-23
页 |
(一) 推进技术创新 | 第23
页 |
(二) 发展绿色制造 | 第23
页 |
六、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第23-26
页 |
(一) 通过乘数效应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 | 第23-24
页 |
(二) 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区外生产要素流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 第24-25
页 |
(三) 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 第25
页 |
(四) 通过协同效应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整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益 | 第25-26
页 |
第二章 四川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 第26-41
页 |
一、四川省经济概况 | 第26-27
页 |
二、四川省主要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 第27-32
页 |
三、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集群化发展 | 第32-38
页 |
(一) 四川省产业集群程度测量 | 第32-38
页 |
四、制约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 第38-41
页 |
(一) 体制障碍突出 | 第38
页 |
(二) 市场化程度低 | 第38-39
页 |
(三) 产业布局分散 | 第39
页 |
(四) 企业根植性不强 | 第39
页 |
(五) 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低 | 第39-41
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的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 第41-52
页 |
一、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浙江特色加工产业群的分析(浙江模式) | 第41-44
页 |
(一) 浙江特色加工产业群概况 | 第41
页 |
(二) 浙江产业群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 第41-43
页 |
(三) 浙江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4
页 |
二、外向型加工产业集群的分析(东莞模式) | 第44-46
页 |
(一) 东莞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概况 | 第44
页 |
(二) 东莞产业集群的形成分析 | 第44-45
页 |
(三) 东莞产业集群的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情况 | 第45-46
页 |
三、国外成熟阶段产业集群分析—美国硅谷产业集群 | 第46-48
页 |
(一) 硅谷产业集群的概况 | 第46
页 |
(二) 硅谷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因素分析 | 第46-48
页 |
四、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对四川省的启示 | 第48-52
页 |
(一) 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和关键 | 第48-49
页 |
(二)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培育产业的地方根植性 | 第49-50
页 |
(三)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 第50
页 |
(四) 集群的形成 | 第50
页 |
(五) 对中小企业集群重要性的认识 | 第50-51
页 |
(六) 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政策比单纯从要素供给方面提供支持更有效 | 第51
页 |
(七) 根植于相同的本地文化背景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作用巨大 | 第51-52
页 |
第四章 四川省实施产业集群的SWOT 分析 | 第52-58
页 |
一、优势分析 | 第52-54
页 |
(一) 四川省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 第52
页 |
(二) 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明显 | 第52-53
页 |
(三) 市场发展空间的扩大 | 第53
页 |
(四) 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施产业集聚战略 | 第53-54
页 |
二、劣势分析 | 第54-55
页 |
(一) 地理位置偏远 | 第54
页 |
(二) 体制僵化、所有制结构单一 | 第54-55
页 |
(三) 企业负担重 | 第55
页 |
三、机会分析 | 第55-56
页 |
(一) 国际环境 | 第55
页 |
(二) 产业转移提供更大发展机遇 | 第55
页 |
(三) 政策和区位优势明显 | 第55-56
页 |
四、威胁分析 | 第56-58
页 |
(一) 国际、国内市场冲击 | 第56-57
页 |
(二) 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 | 第57-58
页 |
第五章 提升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探析 | 第58-68
页 |
一、内生增长与外部推动共促产业集群发展 | 第58-59
页 |
二、制定适合四川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 | 第59-61
页 |
(一) 产业集群政策的目标 | 第60
页 |
(二) 制定产业集群政策的原则 | 第60
页 |
(三) 具体操作过程 | 第60-61
页 |
三、创建开放、公平、统一的竞争环境 | 第61-62
页 |
(一)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 第61
页 |
(二) 着力营造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 第61-62
页 |
四、培育区域创新网络 | 第62-64
页 |
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 第64-65
页 |
六、进行分类规划指导 | 第65-66
页 |
七、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创新进取人才 | 第66
页 |
八、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 第66-68
页 |
结论 | 第68-69
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
页 |
致谢 | 第71-72
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7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