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史综述 | 第12-20页 |
一、西方文论的间接引入: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和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 第12-14页 |
二、苏联文艺学教材的引进: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和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 | 第14-15页 |
三、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的《文学概论》——中国文学理论统编教材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 第15-16页 |
四、1992 年3 月版及1998 年4 月修订版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的贡献 | 第16-17页 |
五、文艺、文艺学、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教材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六、文学理论教材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有益探索 | 第20-30页 |
一、反本质主义: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 第20-22页 |
二、坚守阵地与反思尝试:汪正龙的《文学理论研究导引》、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及《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比较 | 第22-24页 |
三、童庆炳王一川的“双向拓展”与阎嘉的“三原则” | 第24-25页 |
四、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王一川的《文学理论》 | 第25-27页 |
五、人文追求与实践反思:王元骧的《文学原理》的一种解读程式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文学理论课程的现实性困境及其出路 | 第30-42页 |
一、文学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困境 | 第30-32页 |
二、文学理论教材与现实难以适应的困境 | 第32-34页 |
三、文学理论及教材在艰难前行 | 第34-36页 |
四、他山之石,可以为玉——英美高校教材的可资借鉴的优点 | 第36-37页 |
五、直面困境,寻找出路 | 第37-38页 |
六、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新起点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46
页 |